周起香
(新余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西新余33802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在圍產期、分娩期、出生后嬰兒發生窒息,致使腦組織發生水腫、壞死、出血、軟化為主要病變的腦損傷。它是新生兒的常見病之一,常常是造成新生兒早期死亡、小兒智力及軀體發育障礙的重要作用。而高壓氧是通過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壓,使血管內的含氧量和腦組織中的儲氧量顯著增加,增加氧在腦中的彌散距離,挽救瀕死的缺氧細胞,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糾正腦內血流分布失衡,從而改善腦局部缺血缺氧情況[1],配合臨床治療。筆者采用高壓氧用于臨床已經10余年,效果較好,現將臨床護理總結如下。
新余市婦幼保健院從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應用高壓氧艙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61例共1 010人次。1次?d-1,10 d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其中輕度缺氧缺血性腦病40例,每人治療1個療程共400次;中度缺氧缺血性腦病15例,11例治療2個療程共220次,4例治療3個療程共120次;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6例,3例治療4個療程共120次,3例治療5個療程共150次。
2.1.1 設備檢查及消毒
操作前對氧艙的各項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同時治療前對筒體使用1∶2 000的“84”消毒液擦抹,必須使用全棉柔軟的毛巾,艙內被褥用紫外線消毒30 min,床單用已高壓消毒的。
2.1.2 氧源檢查
檢查氧氣瓶和系統供氧的供氧壓力,確保氧源充足。輸送的氧氣要經過濕化裝置濕化,以防艙內靜電集中。
2.1.3 調節室內溫度
由于嬰兒氧艙內的溫度是靠室內溫度控制,所以在開艙前需要觀察室溫和艙內溫度是否在20~26℃之間,根據天氣變化必要時提前開啟空調,讓室溫達到開艙要求。
對患兒進行必要的體檢,病情必須穩定,在進艙前30 min~1 h喂好奶,不宜過飽。為患兒換上全棉衣服、包被、尿布并保持干燥。手、腳包裹妥當。
托盤內墊好棉墊,患兒所用的被褥、枕頭均應為全棉。打開高壓氧艙艙門,拉出托盤,將患兒置托盤中央,取右側臥位固定好,體位面向操作人員,以便觀察患兒病情變化。
嬰兒氧艙洗艙常用“常壓門縫洗艙”,即關好艙門,留1 cm左右縫隙,關閉排氣閥,打開進倉閥,以每分鐘10 L的氧流量洗艙10 min。
洗艙10 min后,調節進氣閥輸入流量以5~7 L?min-1的氧氣輸入,密閉艙門,對氧艙內緩慢均勻加壓,升壓速度為每分鐘0.003~0.00325 mPa,約20 min左右能達到所需壓力,壓力一般為0.06~0.065 mPa。
當氧艙壓力達到設定治療壓力后,關閉進氣閥進入穩壓階段,穩定吸氧時間一般為30~35 min,為提高穩壓階段氧艙內的氧濃度和稀釋氧艙內患兒呼出的廢氣,筆者采用了穩壓過程中換氣。穩壓換氣的方法是持續氧流量換氣,即在穩壓開始到穩壓結束的全過程中,同時打開進、排氧閥及進、排氧流量計,使流量均為每分鐘4~5 L,此時應使氧艙內壓力表的指示值保持不變。這樣既有效地提高了艙內氧濃度,又能改善艙內空氣質量,是一種極為適宜的操作方法。
當穩壓吸氧完畢后,關閉進氣閥,調節排氣閥輸出流量以5~7 L?min-1均勻降壓,降壓速度以每分鐘0.003~0.00325 mPa,使艙內壓力約在20 min左右均勻下降至零,排氣流量表也要下降至零才能打開艙門,將托盤拉出,抱出患兒,入艙前給氧者,出艙后應給氧。
檢查患兒,及時更換汗濕衣服及尿布,防止受涼感冒,確認無不良反應后方可離去。對艙體內外及環境進行消毒。
①嚴格遵守操作規則。②高壓氧艙應遠離火源,避免熱源、燒烤;禁止室內吸煙,禁止使用油劑擦艙內。③有機玻璃艙體不能用酒精、紫外線消毒。④艙內不得使用化纖、絲綢等產生靜電的材料以防著火。⑤患兒入艙后專人監護,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有病情變化應及時減壓,做好出艙準備。⑥患兒入艙前后應體檢,出艙后至少嚴密觀察2 h。⑦升壓或減壓不可太快,以免患兒出現不適。⑧高壓氧艙任何部位發生障礙應檢修后再用。
采用高壓氧艙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已普遍被認可,無任何不良反應,此操作簡單,便于觀察病情。氧量易于掌握,安全系數大,用后要進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減少并發癥。但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操作者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筆者通過臨床應用和觀察,主張確診后應盡早采用高壓氧艙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效果最佳,恢復好,對提高新生兒質量,降低死亡率和減少致殘率有重要意義。因為新生兒腦組織代謝最旺盛,腦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但腦內糖原很少,葡萄糖及氧全靠腦血液循環供應,一旦缺血或缺氧就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和代謝,也可遺留永久性神經系統后遺癥。
[1] 吳鐘琪,朱雙羅.高壓氧在兒科及產科的應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