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近年來,剖腹產率持續升高越來越為各方關注,腹部的一道疤痕,實際上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將剖腹產率控制在15%以下的目標。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前剖腹產率僅為5%~10%,80年代快速上升至30%~40%,90年代上升更為明顯,幾乎達到了40%~60%。當前大部分城市里,醫院的剖腹產率大都在40%以上,有些醫院甚至已超過60%。
我國剖腹產率逐年上升、居高不下的原因無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高齡產婦增多,加上孕期營養過剩導致新生兒體重超標,孕婦怕出意外而主動選擇或不得不進行剖腹產;二是許多孕婦對正常分娩存在認識誤區,有人認為剖腹產的孩子更健康、更聰明、更安全,甚至有些孕婦擔心自然分娩會影響形體;三是有些醫生為避免醫療糾紛,只要孕婦稍有異常,就采取剖腹產,還有一些醫院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論孕婦是否有剖腹產指征都進行剖腹產手術;四是目前選擇“良辰吉日”要求做剖腹產的孕婦逐年增多。
北大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魏麗惠表示,現在無適應癥的情況下,盲目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情況太多了,有些地方甚至達到70%~80%,這是不正常的。
剖腹產本是應對難產的一種醫學手段,不能代替自然的陰道分娩。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產婦選擇剖腹產時,并不清楚這種生產方式的危害。另一方面,社會輿論雖然一直反對剖腹產率持續升高,但對高剖腹產率潛在危害的宣傳卻存在不準確和危言聳聽的現象。
有資料顯示,剖腹產產婦的產褥感染率為正常分娩產婦的10倍至20倍,死亡率為正常分娩產婦的5倍。魏麗惠向記者介紹,剖腹產導致的子宮瘢痕妊娠越來越多,嚴重的還會大出血甚至造成子宮切除。
一位擅長治療不孕不育的中醫專家曾告訴本刊記者,到2050年,一半中國女人將無法自然生產。翻閱資料不難發現,一段時間以來,媒體上的這類聲音不絕于耳,把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說成是洪水猛獸,能改變一代人的生理狀況——“今天的高剖腹產率會使明天的中國女人都不會生孩子。”對此,魏麗惠表示,這樣的說法沒有依據。順產和剖腹產是兩種生產方式,理論上是在順產困難的時候才采取剖腹產,沒有證據表明高剖腹產率會導致下一代人無法自然生產。
魏麗惠還告訴記者,順產的胎兒經過母親產道,是一個擠壓成熟的過程,對孩子的成熟和母親的產后恢復都是必要的過程。沒有經過母親產道的孩子在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會不如順產的孩子。這方面雖然沒有具體的對比數字,但是以魏麗惠多年的婦產科經驗來看,的確如是。
面對剖腹產率的逐年上升,出于對母嬰健康的考慮,很多醫學專家呼吁:剖腹產之風不可瘋長,婦產科醫生要慎拿起剖腹產這把手術刀。同時專家也提醒產婦:不要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荒謬說法。懷孕、生產是順其自然的事,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由醫生來決定,產婦及家屬不可越俎代庖,自作主張。
山東省煙臺市衛生部門近日要求下屬各級醫療機構嚴格控制剖腹產手術,爭取年內將剖腹產率控制在40%以內。這一做法一經公布便引起了各方爭議。
實際上,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早就引起了官方的重視,很多地方都為降低剖腹產率而采取了措施。比如,天津市社保中心將生育保險中順產的支付標準,由原來的1800元提高到3000元;上海市試行“產科一貫制”,增強醫患雙方的信任度;部分省份還對農村產婦住院分娩進行補助。此外,一些省份還對降低剖腹產率下達硬性指標,個別地方甚至放言,如果不達標將取消產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醫院或者婦產科醫生對此不甚認同,社會上對此也有所爭論。魏麗惠表示,行政部門出臺的這種規定,最主要的內容應該是要求醫生嚴格掌握剖腹產的適應癥,如果以行政命令壓給醫院,而不是廣泛地向民眾宣傳,會適得其反,最后導致醫院的壓力更大,產科醫生夾在病人要求和行政命令之間會很難做。
有學者認為,主管部門的意見僅僅是停留在指導意義上,都是來自于模模糊糊的一種理想化東西,僅靠行政上去給它設一個指標,是不能夠改變一個社會上主流趨勢的。
魏麗惠告訴記者,北京目前雖然沒有這樣的硬性規定,但是一直以來各方也都在努力,如通過廣泛宣傳降低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
她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要限制盲目的剖腹產:第一,衛生行政部門應該抓緊對醫療質量進行管理;第二,醫生要嚴格掌握適應癥;第三,社會輿論要支持降低剖腹產率,要讓群眾提高對剖腹產利弊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