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威脅著宇航員的健康和飛船的安全,這已是載人航天領域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些細小的微生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往往會在航天飛行過程中發生突變,給識別工作帶來困難。為此,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研制開發一種基因芯片,來識別這些不速之客。
太空細菌改頭換面
在宇宙飛船準備升空那一刻起,有許多“偷渡分子”早已潛入飛船內部,它們就是無所不在的微生物。如細菌等。
由于它們身體微小,在自然界和人體內大量存在,無孔不入。特別是宇航員執行一些復雜任務時,往往需要在飛船內種植植物,回收廢物、水和空氣,飛船也就成了這些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一方樂土。
地球上的有害細菌往往為人們所熟知,所以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并非太難的事。但在太空環境中,強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條件,使得細菌的染色體發生畸變,進而導致遺傳性狀的變異。其結果是,一些原本無害的細菌可能會對機器設備或宇航員構成威脅。如:阻塞空氣過濾器和水凈化系統,在宇航員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令其產生過敏反應等。這種擔憂并非毫無根據。模擬微重力實驗表明,微重力會使沙門氏菌的毒性增強。美國休斯敦大學的喬治·福克斯教授也發現,微重力條件會誘發大腸菌群基因表達的改變。因此,為保證航天飛行的安全,找到一種高效、快捷的細菌識別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基因芯片道高一丈
基因芯片是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被列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基因測序是基因芯片最廣泛的一項應用,主要是利用DNA序列探針,對生物體的DNA序列進行檢測、鑒定。由于生物體的DNA序列是唯一的,因此,這種方法非常準確可靠。
然而,對于太空細菌而言,DNA探針似乎有些力不從心。這是因為細菌種類繁多,又可能在太空中發生變異,因此,在實際航天飛行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細菌配備相應的序列探針。在這種情況下,福克斯及其同事研制出一種便捷的方法,來鑒定某一神秘細菌屬于哪一種微生物群。
他們選擇了細菌的部分RNA(核糖核酸)而非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檢測。某一菌種的RNA序列雖然不是唯一的,但相關菌種卻有著相同的RNA序列,因此,可以對細菌做出粗略鑒定。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制造一個可容納4000個RNA探針的芯片,這4000個探針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以覆蓋盡可能廣泛的菌種。當某一神秘微細菌的標簽與其中一個探針相匹配時,這種基因芯片雖然不能做出確切判斷,但至少能提供一些信息,比如什么樣的抗體可能會有效。
美國太空總署約翰遜航天中心微生物學專家表示,這種基因芯片可能具有極為寶貴的科學價值。他們認為,盡管到目前為止,太空中的細菌還沒有給宇航員帶來重大不便,但對此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芯片技術前景廣闊
上述基因芯片不僅適用于航天飛行,在地球上同樣有用武之地。例如,在生物防御的前沿陣地,使用這種芯片可以迅速識別信封中的可疑粉末究竟是某種微生物,還是說僅僅是白糖之類的無害物。
在防治傳染性疾病方面,如果在患者已出現明顯傳染癥狀的情況下,醫生仍不能確定病原菌的種類,那么,這種芯片可以起到縮小“偵察”范圍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醫生理清頭緒,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