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一位年邁的老師很是顯眼。很難相信,年近古稀的他,不僅在職,還參加了創新大賽輔導員發明創造類項目競賽,而且獲得一等獎。他就是來自湖南省常德市芷蘭實驗學校的科技輔導老師何子尚。
帶著一份疑慮和崇敬,記者走進了常德市芷蘭實驗學校,走進了這位為青少年科技創新事業奉獻了幾十年的何子尚老師。
1942年8月生于重慶的何老師,1962年清華大學肄業,歷經幾多風雨,現擔任常德市芷蘭實驗學校青少年科技教師,常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秘書長,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常德市少年科學院名譽院長,第三屆全國科技代表大會代表。
何老師出身教育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鄉村教師。受家庭的熏陶與教育,他從小刻苦讀書,1961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力學系,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杰出的科學家。然而,他沒能如愿,1962年因家庭出身及社會關系等原因,被勸退回家。
不到一年的大學生涯使他懂得了,人生就像在浩瀚的知識大海中搏擊,巨大的沖擊讓他的人生發生巨大轉折。然而,他覺得,即使不能成為高深科學技術的擁有者,也要做科學知識的傳授者。執著的科學精神使他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把科學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人的身上。
40多個寒暑春秋,何老師始終默默地耕耘著澆花育人的一塊沃土。尤其在新世紀鐘聲敲響的時候,他深感教師責任更重,用他自己的話說:“黨提出的‘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重要的是要落實在實際行動上”。
他深知,教師自己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創造的意識。何老師的數、理、化基礎很好,為適應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需要,68歲的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信息技術、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
近10年來,何老師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他的足跡踏遍了常德的山山水水,將辛勤的汗水拋灑在沅澧之濱,為常德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踏遍山山水水傳承科技圣火
近5年來,何老師先后在常德市一中、市二中、市六中、市七中、芷蘭實驗學校、北正街小學、育英小學、常師附小、石門三中、津市二完小、津市白衣中學、桃源溪河中學、漢壽南岳路小學等14所學校,義務作了16場大型科技講座,授課師生達34780多人次。
他精湛的演講和優雅的風度給師生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每次授課,他都是自費乘搭公交車或客班車,一概謝絕小車接送,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受到了師生的贊譽和敬佩。何老師的演講與其說是一堂科技知識的傳播,不如說是一場科技圣火的接力傳承。
從科普知識、高新科學技術、真偽科學的識別,到科技創新精神、思維能力的培養面面俱到。從一雙雙好奇而渴求的眼神中,何老師看到了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的希望。
竭力發展科技活動、科普示范基地
幾年前,湖南省常德市僅有市一中、澧縣一中兩個省級青少年科技活動示范基地。這就嚴重影響了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要提升常德市的整體水平,除培養廣大學生的科學素養外,還必須創建一批青少年科技活動和科普示范基地。
自何老師擔任常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秘書長以來,他先后為市二中、芷蘭實驗學校、常師附小創建省級青少年科技活動示范基地的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與此同時,他還為以上3所學校及津市二完小、石門三中創建共青團中央和中國少年科學院的科普基地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這些示范基地已真正成為常德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的示范學校。
走鄉串校壯大科技輔導員隊伍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關鍵在于要有一支熱愛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的科技輔導員隊伍。
前幾年,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素質教育一直處于被動局面。為應付上面的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賽事和檢查,常德市僅有兩名青少年科技輔導老師做些臨時突擊性的工作。
這一切何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常德市的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壯大起來。
短短幾年內,他利用節假日自費走鄉串校,跑遍了全市各區、縣、市近百所中小學,做好輔導教師個人、學校、教育局及科協領導的工作。平時一有空就與他們電話聯系,組織他們參加各類輔導培訓,鼓勵他們認真輔導學生作品。
在何老師忘我精神的感召下,目前已有273名教師自愿加入到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行業。一支高素質科技輔導員隊伍已經形成。
辛勤耕耘青少年素質教育沃土
何老師原來是一名數、理、化教師。由于各類師范院校一直沒有培養研究性學習課的師資,絕大部分教師覺得十分棘手,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
2001年開始,何老師改行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業精于勤,他用智慧和汗水換來的是成千上萬孩子們留下的難忘記憶。當他和47個孩子們站在人民大會堂領獎臺的時候,激動的淚水、欣慰的笑容是他無怨無海的見證。
智慧與汗水凝聚的碩果
盡管何老師教學工作很忙碌,但他從未放松過青少年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輔導工作,他把這項工作列入了自己應做的份內工作,午間、課余、節假日總是忙里偷閑,把一些天真無邪的好奇心轉化成了科學的幻想,激發了他們創新的動力,登上了科技創新大賽的領獎臺。
十年磨一劍,他所輔導的學生,共有33人分別獲得市級一等獎29項、二等獎3項、省級二等獎24項、三等獎5項,其中有27名學生的創新作品獲國家專利,年齡最小的年僅7歲,成為全省、全國輔導學生獲專利最多的教師。他本人共獲國家、省、市園丁獎89次。
在共青團中央和中國少科院舉辦的“科技之星”科普知識競賽活動中,常德市共有5173人參加,其中共83人分獲一、二、三等獎,何老師連續四屆被邀請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典禮,連續三屆被授予“優秀組織工作者”、“優秀輔導員”稱號。
2002年2月2日。4日,他輔導的常德市二中高二學生的“肥皂泡爆鳴的原理與應用”與高一學生的“稻谷殼與煤為妙用”兩項科技活動,由中央電視臺拍攝并向國內外播放,他也因此榮獲湖南省委宣傳部“科技電視制作”三等獎。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何老師十分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他雖年歲已高,卻仍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本職(科技教育)業務,同時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自2001年開始,他的作品中,連續五屆共獲全國教育工作者發明與科技制作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2003年,何老師撰寫的論文《中學科技活動要走出課堂,深入社會,服務社會》榮獲全國科技輔導論文三等獎、省一等獎。他為學生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身教勝于言教,他的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全市青少年參加創新活動的熱情。
何老師經常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國家級、省級的科技創新大賽。為了不耽誤學生們的文化課學習,離校前總是叮囑他們帶好數、理、化的資料。在列車上,在賓館里,總能見到何老師認真輔導學生的身影。學生們都把他當作自己親人,贏得了學生及家長的尊重和愛戴。
何老師的業績、軼事很多,其事跡已編入《全國優秀教師人才資源庫》、《傳承科技圣火的人們》等書。在諸多榮譽面前,他絲毫沒有滿足,他要實現將科技圣火點燃全市每一個中小學,讓科技之花在每座校園里綻放的愿望。
他像永不停蹄的駿馬,明識路途遙,卻不知疲倦地馳騁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