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來源
2007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我和幾個伙伴趁著空閑,一起到萬象山去玩。玩累了,大家都坐在樹底下,一邊休息一邊說笑。
無意中,我撿起一片落葉拿在手上玩,玩著玩著,突發奇想: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部分的植物都要落葉,那么植物的落葉是哪個面朝上的多呢?不同植物的落葉都是這樣的嗎?植物落葉的朝向問題有什么科學道理?植物為什么要落葉?落葉原理有什么應用價值?
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探究活動。
二、探究的目的和意義
1 目的:
(1)探究為什么大多樹木的落葉都是背面朝上。
(2)探究影響落葉朝上的原因。
(3)探究植物落葉的原理應用。
(4)培養自己善于觀察敢于思考的能力。
(5)通過活動培養我們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情趣。
2,意義:
(1)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
(2)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堅苦與樂趣。
(4)提高我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三、探究計劃
(1)9月6日,校園圍墻外人行道,觀測、統計樟樹的落葉的朝向。
(2)9月10日,處州公園,觀測、統計其他植物的落葉的朝向。
(3)9月11日,校園操場,模擬落葉實驗,探究落葉原理的應用價值。
(4)9月12日至15日,查閱資料,分析植物落葉的不同朝向的原因。
(5)9月16日至20日,查閱資料,分析植物為什么要落葉。
(6)9月20日至30日,撰寫探究性學習報告。
四、概念的界定
樣本:在某種植物礴冠的底下,選取一塊長約一米長、寬約一米的地面上所有的該株植物落葉,作為一個樣本,分別統計正面朝上與背面朝上的數據。
落葉正面:是指葉的上表面,主要由上表皮細胞、柵欄組織、營養組織共同組成。
落葉背面:是指葉的下表面,主要由下表皮細胞、海綿組織、氣孔共同組成。
五、探究內容
(一)樟樹的落葉哪個面朝上多的?
1 提出問題:樟樹的落葉哪個面朝上多?
2 建立假設:
①樟樹的落葉可能是背面朝上的多;
②樟樹的落葉可能是正面朝上的多;
③樟樹的落葉可能是側面朝上的多;
④樟樹的落葉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可能是一樣多。
3 設計實驗方案:
根據上述的假設,我們對每種假設進行實驗檢驗。幾個同學利用午間休息時間,選取不同地段的三棵樟樹底下,分別選取了一個樣本,并對這個樣本內的所有落葉進行了完全的統計,統計落葉正面朝上的數量、落葉背面朝上的數量和側面朝上的數量。
4 收集證據:
通過對不同樣本的落葉統計中所獲得的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
5 驗證假設:通過上表,我們發現,樟樹落葉背面朝上占總樣本的62.6%,正面朝上的占總樣本的30.2%,側面朝上的占總樣本的7.2%。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樟樹落葉是背面朝上的多,側面朝上的最少。
樟樹落葉是背面朝上的多,那么其他樹的落葉是否也是背面朝上的多呢?于是,我們開展了二次探究。
(二)其他植物的落葉是哪個面朝上多?
1 提出問題:其他植物的落葉是哪個面朝上多?
2 建立假設:
①其他植物的落葉可能是背面朝上的多;
②其他植物的落葉可能是正面朝上的多;
③其他植物的落葉可能是側面朝上的多;
④其他植物的落葉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可能是一樣多。
3 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去萬象山公園觀察不同植物的落葉。
4 收集證據:我們來到萬象山公園,選取了桃樹、梨樹、楓樹等作樣本,在每種植物的地上各選取了約1個樣本,統計出各種植物的正面、背面和側面朝上的落葉數目。
5 驗證假設:通過對13種植物23個樣本落葉的統計,我們發現其他植物的落葉也是背面朝上的多。證明假設①成立。
但是,為什么大多的植物落葉都是背面朝上的呢?是哪些因素導致植物的落葉是背面朝上的呢?由此,我們又進行了三次探究。
(三)植物葉的落葉為什么會背面朝上的多呢?
1 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落葉是背面朝上的多呢?
2 建立假設:
①可能與葉片的弧度有關;
②可能與風力的大小有關;
③可能與葉片質量的大小有關;
④可能與葉片落地的高度有關;
‘
⑤可能與葉片的大小有關;
⑥可能與葉片的結構有關。
3 設計實驗方案:
①觀察同一種樹木的落葉,觀測它們弧度,根據弧度的大小,將落葉分為兩個樣本,每個樣本各50片葉子。在同一個地方,同一時間內,對兩個樣本進行模擬落葉實驗,然后統計不同朝向的葉片的數量。
②去風力大小不同的地方,尋找同一種樹木,統計落葉在不同風力的情況下的正面朝向的數量和背面朝上的數量。
③模擬實驗:選擇同一種植物的濕葉片與干葉片各50片,分別將兩組葉片向上拋,落地后統計不同朝向葉片的數據。
④觀察同一種植物高矮不同的植株,分別統計高株樹的落葉與矮株樹的落葉不同朝向的數據。
⑤模擬實驗:選擇同一種植物葉片大小不同的兩組植物的落葉各50片,向上拋,統計不同朝向的數據。
⑥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的結構。
4 收集證據:
我們采集了許多種不同的樹葉,在老師的幫助下,分別觀察了葉片結構。原來葉片正面的細胞呈柵欄狀排列緊密,屬柵欄組織;而葉背的細胞呈海綿狀排列稀疏,屬海綿組織,每種植物葉片的結構都如此。
5 驗證假設:
通過上述的實驗可以得出,植物落葉的朝向,是受植物葉片的結構、葉片的弧度大小及周圍的環境的影響。
由此可知,弧度大的落葉比弧度小的落葉背面朝上的多,周圍風力大的落葉比周圍風力小的落葉背面朝上的多,與葉片的質量和落葉的高度及落葉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系。
葉片的正面主要由排列整齊緊密的柵欄組織構成,這些細胞中有大量的葉綠體。而葉片的背面主要由排列疏松的海綿組織構成,在這些細胞結構中,基本沒有葉綠體。
在光照條件下,柵欄組織中葉綠體制造的有機物比海綿組織的有機物要多,導致正面的密度比背面大。由于比重不同,在樹葉飄落的過程中,樹葉會翻轉變化,使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這樣降落最穩定,所以落地后,總是因細胞緊密而重的一面先落地,細胞稀疏而輕的一面后落地。
通過上述三個探究的活動,我們知道了落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科學知識。我們感受到了成功感,心里覺得非常高興。
高興之余,在我們的頭腦中又冒出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植物的葉片為什么只是向正面成弧形,而不是向背面成弧形的呢?于是我們進行了四次探究。
(四)葉片為什么向正面成弧形而不向背面呢?
1 提出問題:葉片為什么向正面成弧形而不向背面呢?
2 探究方法:搜集有關植物落葉的知識,請教科學老師。
3 收集資料:通過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請教生物老師、科學老師等不同的途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們加以概括、歸納,其分析如下:
植物的葉片正面朝上,以便吸收更多的陽光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因而葉面上細胞更為發達,我們平??慈~面也較光滑、飽滿。而葉片枯萎時,因面上受光多,水分蒸發快,同時面朝上,更便于水分蒸發,也就先于葉背萎縮。當萎縮后,葉背便顯得更有支撐力而使葉片向葉面形成弧形。
噢,原來如此。我們又一次取得了成功。突然同學又提出了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植物為什么要不斷地長出新葉,不斷地落葉呢?對,植物為什么要落葉呢?我們沉浸在問題中。大約過了幾分鐘,大家不約而同地說,繼續探究,于是我們進行了五次探究。
(五)植物為什么要落葉呢?
1 提出問題:植物為什么要落葉?
2 探究方法:搜集有關植物落葉的知識,請教科學老師。
3 收集資料:通過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請教生物老師、科學老師等不同的途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們加以概括、歸納,其分析如下:
植物落葉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環境中光照強度、溫度、水分等都能影響葉片的脫落。如,北方的很多樹到秋天和冬天都會落葉。這是因為天氣冷了之后,地下變得干燥,樹根吸收水分的能力也減弱了,不能像夏天那樣給樹提供充足的水分。而樹根吸收的水分的99%則又是通過樹葉的蒸騰作用散失的,如果還保留滿樹的樹葉i跑掉的水分太多,樹就會因為缺水而枯死。所以落葉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了使自己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好好休息,有利于來年春天來臨時再重新發芽長葉。
秋天日照長度變短,樹上所有葉子幾乎同時衰老和脫落。其過程相當復雜。將要落葉時,在緊靠葉柄基部的區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細胞層。這里的細胞個頭比周圍的小,方磚形,后來逐漸變圓,并彼此分離,這一細胞層叫離層。當離層形成后,葉子只靠維管束與枝條聯系。而此時,維管束的長度縮短,內部纖維消失,葉子本身的重量使這一薄弱的區域發生斷裂,風一吹,便飄然落地。
葉子脫落時,葉中所有的營養物質已轉移到莖、根和芽中儲藏起來。在葉中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被運出以外,一些葉子的結構物質也被運出。除鈣鹽外,大部分氮、磷和鉀都隨有機物運出。
因此,脫落的葉子,實際上只剩下一個纖維素的骨架。落葉還受植物體內激素的影響。葉片合成的生長素能延緩葉子脫落,但葉片一旦開始衰老,生長素又促進一些酶,如纖維素酶的合成,引起離層細胞壁的分解,從而加速葉片脫落。
(六)落葉原理的應用探究
根據上述的探究,我們基本上知道了植物落葉的基本原理,即多數落葉背面朝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葉片的背面結構松散,密度小,正面的結構緊密,密度大,導致落葉背面朝上的多。那么,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中能否運用落葉原理呢?于是我們開展了植物落葉原理實際應用的探究活動。
1 問題:落葉原理有應用價值嗎?
2 假設:落葉原理可能有應用價值?
3 實驗設計:把風箏、羽毛球、毽子、鐵錘分別從三樓扔下來,觀察哪個面或哪頭首先著地。
4 收集證據:
5 實驗驗證:風箏、羽毛球、毽子、鐵錘等物體先后三次從高空中拋落下來,結果都是密度大的一頭或一面首先著地。
6 原理應用推理:在空中降物時,可以控制物體的著地部位。(指導老師:劉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