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忠言逆耳。歷朝歷代不少忠良之土因直言進諫,或遭受牢獄之災,或掉了腦袋,甚至被滿門抄斬。人們不禁感嘆,我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呀,為什么好心就沒好報呢?
原來,這是因為進忠言者往往未注意到說話的時機和方式。既然大多數人都喜歡聽順耳的話,那么為何不換一種方式,讓逆耳變為順耳呢?
春秋時期,有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士大夫。他一生向君王進諫無數,而每次都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讓對方欣然地接受。不但沒有因此招惹麻煩,反而得到了君王的常識、褒獎和尊敬。這位奇人就是齊國的大夫晏嬰,也稱晏子。
齊景公嗜酒,大臣們很擔心,害怕長此以住,齊景公會荒廢了國家政事。可是,擔心歸擔心,大臣們沒有一個敢直接對齊景公指出。
有一次,齊景公酒興起,丟下政務大事,連喝了七天七夜,還打算喝下去。其中有一位叫弦章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對齊景公進諫道:“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龍體為重,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賜我死。”
齊景公聽后十分惱火,心想,我作為一國之君,喝喝小酒有什么大不丁的,你一個臣子卻對國君說三道四,真是不知死活!
齊景公生氣歸生氣,但他并不糊涂,他知道弦章是一位難得的忠臣,如果將他賜死,大臣、老百姓和鄰國將如何看他?如果不治弦章的罪,自己的顏面何存,威嚴何存?齊景公騎虎難下,不知如何決斷。
正好這時晏子覲見,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后恐怕就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么辦才好?”
晏子不假思索地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齊景聽后,羞愧不已,遂戒了酒。
弦章為了讓齊景公戒酒,不惜以死相逼,可是效果極不理想,差點真的掉了腦袋。而晏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不僅化解了弦章與齊景公的矛盾,而且還讓齊景公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戒了酒。這便是晏子的說話魅力。
說話是一門藝術,如果掌握好了分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可能就因此引來麻煩。所以,在講忠言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想一想,將道理繞個彎,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福非福,禍非禍 金葡萄
船長和一位年輕水手來酒館喝酒,幾杯酒下肚后,船長便講起他航海生涯中最驚險的一次出海經歷。他說道:“有一次遠航,在海上漂了將近三個月,我們發現桅桿被白蟻蛀空了,桅桿差點兒自己倒下來了。”
“太可怕了。”年輕水手說。
船長接著說:“最初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后來卻成了好事,使我們躲過一劫。就在我們放下帆準備換上備用桅桿時,一場猛烈的暴風雨突然來襲,如果我們的帆還在上面,船肯定被掀翻了。”
,
“真走運啊!”
“我當時也很慶幸,由于我們把帆降了下來,無法控制船的方向,加上海上風大,我們觸礁了,船體嚴重受損而無法彌補。我們當時都束手無策,只有聽天由命。”
“真是倒霉!”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也是這么想的,幸運的是我們都活了下來,海浪將大家沖到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島上有充沛的食物,但隨之而來的真是個天大的驚喜:我們在島上發現了一個價值不菲的寶藏!”
這是一則現代版的“塞翁失馬”的故事。正如這個故事所講述的那樣,當事情發生時,你不知道是好還是壞,除非事后回顧才有可能明白,即使在事后,你也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生活還在繼續,故事尚未結束。因此,如果在事情發生時你就假定這是一件好事,這聽起來十分荒誕,但卻很實用。因為你認為的好事情,會容易讓你保持積極的心態,你的態度進而會影響到你的行為,而你的行為又會左右事物發展的進程。良好的心態本身就是件好事,消極的心態則對你毫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