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亞述人
亞述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612年)是居住在兩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的一支閃族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非閃族人融合了的閃族人。
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發、多胡須、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亞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亞述時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亞述人的軍隊是當時整個西亞最強大的。
亞述軍事力量之所以強大,一是由于亞述人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素質。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同一個詞,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二是他們的作戰技術。在幾千年前亞述軍隊就有騎兵、步兵、工兵等各兵種。作戰時,將這些兵種作適當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這種戰術,就是拿破倫后來克敵制勝的法寶。三是因為亞述擁有先進的武器和優良裝備。鐵制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里,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制武器,有鐵劍、弓箭、撞墻錘、戰車、盾牌、盔甲等。
有了上述條件,亞述軍隊在整個西亞縱橫馳騁,鐵馬嘯嘯,幾乎無堅不摧,無全不克,有一幅壁畫上曾描繪了亞述軍隊攻打一座城池的情形:右邊一輛裝有攻城錘的戰車撞擊著敵方的土坯城墻,并掩護著后面的弓箭手前進;左邊的亞述士兵手持盾牌,登上攻城的云梯,向守城的敵人發起猛烈攻擊。
亞述人可以說是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在歷史記載中,亞述士兵兇猛殘暴、殺人如麻,他們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鳴。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所斬敵人的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因此,所擄戰俘,大多斬首。對戰敗一方的貴族,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尸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
瘋狂的戰爭掠奪
指望軍事強盛帶來的權力和安全,到頭來卻為此招致了滅頂之災;因為尚武而忽視了國家經濟和政治事業的發展,最終被歷史的腳步拋棄。這樣的總結,對古代亞述帝國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亞述人是怎樣在對軍事的追求中自取滅亡的呢?在蘇美爾人時期之后,亞述人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諸民族中經歷了最充分的獨立發展的民族。有幾百年的時間他們比較孤獨地偏居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小塊高原上。他們終于也落入巴比倫人的勢力范圍,但這時他們自己的歷史進程已經部分地確定下來了。因此,亞述稱霸的時期,比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有更大的特殊性。
亞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這不是因為他們在種族上不同于所有其他的閃族人,而是由于他們自己的環境有特殊的條件。他們的國土資源有限,還經常受到敵對民族進攻的威脅,這就養成了他們好戰的習性和侵越的野心。他們征服越多,就感到征服之必需,才能保住其已經獲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著野心,使尚武主義的鏈條拴得更牢。
自然,災難是不可避免的。戰爭的要求決定了亞述制度的全部性質。國家是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軍隊將迅速成為國內最富有、最有權勢的階級。他們不僅分享戰爭的掠獲的勝利品,而且常常受到巨大的產業的賞賜;而且其中的薩爾貢二世決然敢于篡奪王位。軍事編制本身就代表了在充實軍備方面有最后決定權。
亞述帝國常備兵的規模大大超過近東任何其他民族,新的和經過改良的武器和作戰技術,亞述軍士擁有無以匹敵的優勢。鐵劍、強弓、長矛、撞墻錘、戰車和金屬胸甲,盾牌、頭盔只是他們優越裝備中的幾個例子。他們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一種叫投石機,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攻城器械。它們是一個個巨大的木框,里面裝有一種特制的轉盤,上面絞著用馬鬃和橡樹皮編成的繩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彈和燃燒著的油桶。還有一種攻城錘,是由青銅鑄成的,攻城時用來撞擊城墻。
亞述的軍隊兵種齊全,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等。行軍非常迅速,就是過河也不困難,他們善于使用充氣的皮囊渡河。這種皮囊可以連接起來,安置在河面上,從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鋪上樹枝,就成了一條軍用浮橋。
亞述國王對不肯投降而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報復極其殘酷,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破城之后,亞述士兵殘酷地對待著城里的人們,敲碎他們的頭顱,割斷他們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還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他們對戰俘、甚至對敵方的平民施以不可言狀的酷刑——剝皮、釘火刑柱、割鼻、割生殖器,然后將受害者的殘軀放在囚籠里示眾,以便于攻下尚未投降的城邑。
公元前743年,亞述軍隊攻陷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由于城中軍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后,城中軍民被亞述士兵斬下的頭顱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亞述人還把成千的戰俘,綁在上端削尖的木樁上,讓他們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對于孩子,亞述人也不肯饒過,統統殺掉。城中所有的貴重物品,都被運回亞述。
公元前8世紀,亞述王辛赫那里布,將都城由薩爾貢城遷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猶太人的經典中,尼尼微被稱為“血腥的獅穴”。
關于這些酷刑的敘述都是來自亞述人自己的記載,他們的史官以此炫耀他們的英勇,甚至民眾也相信這是安全和權力的保證。怪不得,亞述人被認為是最為古代所有民族所痛恨的種族。
必然的衰敗
辛赫那里布王的繼承者阿薩爾哈東王在位時,仍繼續擴建尼尼微,從而使它成為一座像《圣經·約拿書》中所描繪的有12萬多居民的大都城。阿薩爾哈東的繼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亞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亞述人的圖書——泥版文書外,還興建了巨大豪華的亞述巴尼拔王宮。到公元前7世紀中葉,亞述帝國漸漸衰落。
歷史上很少有哪個帝國像亞述這樣急劇衰落而一蹶不振的。盡管它武裝精良并成批地消滅敵人,亞述帝國最顯赫時期也不過持續了100多年。一個個民族相繼起來反抗亞述,終于使它完全崩潰。憤怒的敵人采取了同樣恐怖的報復:亞述帝國全被并吞,民眾都被奴化或者消滅!到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和米底聯軍攻進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龐大的亞述帝國一起,就這樣從地面上消失了。
幾千年過去,人們除了從史書上知道曾經有過尼尼微這樣城市之外,其他就一無所知了。
為什么強大一時的亞述帝國會這樣迅速地消失在歷史中呢?除了由于尚武引起的公憤外,亞述國力的衰弱是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亞述人如此熱衷軍事上的追求,那就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和平事業。工業和商業在亞述都被藐視為不能和一個武士民族的尊嚴相稱,因此國家的經濟狀況在亞述人的統治下蕭條下來。
亞述的土地制度包括公有和私有。神廟經營著土地財富的最大部分。雖然王室的地產似乎很多,但是由于不斷地賞賜給軍官,王室地產面積日益縮減。社會無論是經濟秩序還是社會秩序都不穩定,頻繁的戰事耗盡了國力和資源。而軍官則漸漸變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貴族,他們把職責委派給下級,自己則驕奢淫逸、恣意行樂。一些富裕而有識的中間階層試圖通過振興經濟穩定局面,但是卻受到“只有外族人和奴隸才能經商”的法規的阻礙。
尤其嚴重的是,他們對待農奴和奴隸這些低下階層的方式。農奴占鄉村居民的大多數。其中有些人耕種主人的一部分田地,可以保留一部分收成供自己食用。占大多數人的奴隸則一貧如洗,連一塊田地也沒有,只能指望季節性打短工維持生活。所有農奴都極窮困,加上還要負擔公共工程的繁重勞役和強制的兵役。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加速了亞述帝國的滅亡。
亞述現在雖然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它帶給我們后人關于“恐怖主義”的警醒將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