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教學中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等等。其中又以思維能力為教學的核心。
所以,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不能盲目、片面、間斷。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勤思、會思、擴散思維”三步訓練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1 課堂教學多設疑,培養學生養成勤思考的學習習慣。
學貴有疑,思起于疑,疑是學習的開始。我在教學實踐中,非常注重設疑,來培養學生養成勤思考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授氯化氫的實驗室制法時,我就設計了如下問題:
制取HC1為什么用固體NaCl和濃H2SO4?用濃HNO2行不行?尾氣的吸收裝置與制取氯氣比較有哪些不同?為什么要采取這種措施?
在講解乙炔可燃性的對候,我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點燃乙炔后,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后找一個學生向火焰吹氣,其他學生繼續觀察并與前一次現象相比較。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吹氣后火焰更明亮,黑煙減少了。我趁機設疑,激發學生思考。
通過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經常性的設疑——思考——解答,對于學生勤于思考習慣的養成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2 注重引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學生的思維活動剛開始培養時容易停留在淺層次的低級階段,容易片面孤立地看問題。因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此時,我采取的措施是,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特意設計一些問題來加強引導,使他們的思維走向正確的科學的方向。
例如:SO檢驗的教學。學生們在開始時容易片面得出,加人鋇鹽,或加入可溶性鋇鹽的結論。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以加強對學生思維方向的引導。
(1)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溶液中是否含有SO2?
(2)加入BaCO3、BaSO3行不行呢?
(3)樣品中加入BaCl2溶液出現了白色沉淀,就可以斷定一定有SO42-嗎?
(4)當未知試樣中加入BaCl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后,再加入鹽酸沉淀不消失,就可以斷定試樣中一定含有SO2嗎?
,
(5)為什么不能用HN03檢驗SO2?
(6)怎樣才能正確檢驗未知試樣中是否含有SO2呢?
通過一步步設疑引導,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思維的缺陷和不足,并不斷修正。
這樣設計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得出知識結論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的嚴密性,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思考。
3 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
有了前兩步基礎之后,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來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開放性問題,就是問題的解決過程和結論均有很大的開放度,答案不唯一。因此可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和發揮實踐能力的機會。
例如:我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設置這樣的習題:
(1)以Cu和其他物質為原料,寫出制取Cu(NO3)2的化學反應式。
(2)從環境保護和節約原料角度考慮,實際工業生產選擇哪種反應為好?
問題(1)可通過直接反應和間接反應制取,一般有4條具體途徑。
一些學生從Cu直接溶于濃稀HNO3考慮,另一些學生則先將cu溶于濃,H2SO4或先氧化成CuO,再進行后續反應制得產物。學生們提出幾種傾向性的意見,互相探討爭論,形成了較好的開放學習氛圍,為解決問題(2)打下了基礎。問題(2)對問題(1)所得的開放性結論從兩方面作了限制,經比較可知“Cu——CuO——Cu(N03)2”為符合條件的最優選擇。
上述三步曲在實際操作時,應遵從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些小測驗,出一些有難度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以便及時得到三步曲培養思維能力的反饋信息,并根據學生出現的新問題來修正三部曲進程,完善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