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深夜的昆明相識
從長春機場起飛,我把無數的憧憬與期待帶到了千米高空,遐想著那一個個未知的面孔……夜幕下,我們拎著行李向云大賓館走去。他們穿著整齊的綠色衣服,好像已經坐在賓館大堂等待了好久。看到我們來了,仿佛有些不知所措。呵呵,其實我也一樣,當時心里還冒出個有趣的念頭——“喔,這就是活生生的美國人呀!”
通過美國老師,我找到了我的Partner(將要與我同行、同寢的美國小伙伴)。她叫Kei Lin ,中文名叫張琪琳,在來之前,我倆就有用E-mail 聯系過,但那并不足以讓我了解她。見了面我才知道,她的父母一個是美國人,一個是臺灣人,所以她長得比較像亞洲人,一副很害羞的樣子。她帶我來到我們的房間,我偷笑,心里想著:“和美國人同吃同住的生活終于開始了!”于是,我用我不太流利的英語和她交談了一陣。她的語速好快,說話的時候總愛歪著頭,偶爾也會突然停下來,不自覺地把目光移到天花板上,接著冒出幾句漢語來,但說得很慢,說不成句的時候還會不好意思地笑,然后繼續用流利的英文和我侃起來。那一夜我很興奮,以至于遲遲不能入睡,我想她也是吧……
陌生的小伙伴
他們是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Palos Verdes半島的高中生,但平均年齡卻要比我們小兩歲,因為在美國學生上學都比較早。一開始我還奇怪他們為什么總是光腳在賓館里隨便走,后來才知道,因為他們住在海邊,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或是上街的時候都會光腳走路,這樣比較自在、舒服,也就形成習慣了。
令我驚訝的是,這21個孩子各個都是運動員出身,Kei Lin是練體操的,有幾個女生是練排球的,Nate(韓國人) 與Michelle 和我一樣是練跆拳道的,SARA是練長跑的(美國人所謂的長跑是向海拔高的地方前進,像登山一樣,不是一般人玩的游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身高1.98米的Tanner(我和他肩膀一樣高),不用說了,人家肯定是玩籃球的,衣服上還印著LAKERS呢,扣籃的動作非常帥氣。但Tanner來了之后貌似就有些水土不服,一直鬧肚子,早上我們都在吃著饅頭喝著豆漿,唯獨他弄了一盒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食品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著,很奢侈的,他一天吃一盒,一盒人民幣98.8元……
我不得不隆重介紹一個名叫WILL的小男孩,這個外表和我們一樣的快樂男孩精通10國語言,在家里他講漢語和法語,在學校他講英語,與外婆講意大利語,和以前的同學用日語和韓語交流。他用漢語可以和我們正常的溝通,但我們一旦肆無忌憚地講起東北話,他就會皺著眉頭看著我們。我偷笑:“嘻嘻,小子,沒聽過吧,這是更深奧的漢語噢!”他喜歡和我們走在一起,和每個中國學生都很親熱,還教我們打牌,打美國式的“抽王八”(他們叫“抽金魚”) ,結果他次次都輸,只好無奈地趴在地上乖乖地做俯臥撐,讓我成就感十足,哈哈!有一天晚上,美國同學請客吃火鍋,我才發現WILL原來是個“食肉狂”,他一看見肉眼睛就放亮光,那樣子特別可愛。看他長得挺骨感的,怎么那么能吃肉呢?他解釋說,在美國吃火鍋,里面都是肉,沒有青菜。瞧,他還在給自己找借口呢。
呵呵,這群陌生的Friends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精彩與驚喜!
他們也是“好學生”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美國的中學生像泡在蜜罐里,無憂無慮的,還可以有機會上最好的大學。我曾經把他們當成“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學生”了。經過十幾天的接觸,我發現他們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好學生”。在美國,沒有“一考定終身”之說,他們每個人是要修學分的,然后根據幾次的SAT成績(取最好的一次)來申請大學。而這次活動,也會影響他們的學分,他們需要每天完成中文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有他們的中文日記,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將來會上哪所大學,所以他們都出奇地認真、勤奮。在美國學生的大旅行箱里,有一半的空間放的都是書,而且幾乎人手一臺LAP TOP,供他們隨時查閱各種資料。一到晚上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中國學生就出去逛得不亦樂乎,享受各種地道的風味小吃,有點樂不思蜀的感覺。而他們多數都會呆在云大圖書館,拿著書、作業和電腦,“大干一番事業”。等到我們拎著大包小裹回來的時候,仍不見他們的蹤影。
我們和美國學生還有個共同的功課——翻譯。老師經常給他們留許多問題,然后需要我們幫他們翻譯并作答。這是個挺困難的過程,我首先需要和Kei Lin用英文溝通,這時候,兩種不同文化的想法碰撞得很厲害的,我也不得不把我們兩個人的想法求同存異,然后我需要一段時間構思這些想法如何用通順的漢語表達出來,最后把每個字用英文字母讀出拼音來告訴她,好讓她在電腦上打出中文。這項“工程”很耗費時間和腦細胞,我倆經常翻譯到凌晨一兩點鐘。我看到很多美國學生,也包括Kei Lin ,用筆寫中文時就只寫拼音,然后發言的時候就照著磕磕巴巴地念,語音、語調怪異得很。
不比較不知道,漢語果真是最難學的語言,一個平平仄仄就夠美國人受的了, 因為英語里只有平聲,他們要是想說好漢語,就得學習如何卷舌頭說話。我們同行有個叫Megan的女孩,她和我說她很怕說漢語,但她卻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她說她已經學習了五六年的漢語了,可仍然說得不好。我笑了笑,很理解她,對她說:“Chinese is really a little more difficult than English,but, it doesn't matter,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 and keep learning.Someday you will be beyond yourself.”其實,我們學習英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美國小伙伴的平均年齡比我們小兩歲,這一點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我問過一個美國老師,為什么你們的學生看起來都比我們成熟,她給我的回答是“可能是油炸食品吃多了”。不過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心智的確非常成熟。對待一些問題,他們的看法十分獨特,課堂上,老師也從不唱“獨角戲”,學生們很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老師是不會批評他們“胡說八道”的,在那么熱鬧的課堂上,我終于理解了他們為什么如此享受學校的學習生活。雖然語言確實是個障礙,但美國孩子們的活力無法阻擋,無形中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由自主地和他們一起跳起來,唱起來,笑起來……享受著青春,享受著快樂。
這些美國的學生對待他們的老師就像朋友一樣,他們會不辭辛苦地走上很遠的路,只為了給一位中文老師買生日蛋糕,午夜時分還在用歪歪扭扭的漢字一筆一劃地寫滿了整張生日卡片,又起個大早在賓館里臨時排練舞蹈和歌曲,甚至還在老師房間門口,用人搭一個金字塔給老師一個Surprise!他們用心去愛那位老師,我也用心在感受……
記得老師曾經和我們介紹說,他們這群孩子生活上都十分自立。我當時還想,他們的屋子會多么干凈呢,看了之后才知道,他們也是衣服和書堆在一起的人。哈哈,我終于心理平衡了。這就是平凡的他們,和我們一樣喜歡跳、喜歡笑、生活一片亂糟糟的孩子們!
美國學生眼中的中國文化
13天的夏令營生活,我們和他們一起學習了不少中國的文化。在云南農業大學里了解茶的歷史,我們還親手采摘當地最著名的普洱茶的茶葉,再美美地品上幾杯用“我們的茶葉”泡的普洱茶。這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新鮮,他們充滿好奇地采摘那些嫩綠色的茶葉,有模有樣地學習品茶,還買了許多普洱茶餅準備帶回他們的家鄉。我們學習的另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醫,我們參觀的地點是云南中醫醫院。我來時就已經料到了,那里的氣味他們一定不會喜歡。果然,一進中醫院的大門,Kei Lin 就一直捂著鼻子看我。有些美國女孩不敢看進行針灸治療的人,用手捂著眼睛,卻又留了條縫兒,不時好奇地偷瞄幾眼。更令他們驚訝的是我們在澡堂里常見的拔火罐,呵呵,他們是不是覺得中國人挺殘忍的?
其他的文化課程還有包餃子、民族舞蹈、太極拳、書法和民族音樂。盡管他們都是淺嘗輒止,餃子包得像坦克,書法寫得七扭八歪,唱民族音樂時只會拍桌子,跳民族舞蹈像跳HIP POP,但他們都熱情地參與,快樂地學習。悠久的中國文化給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樂趣。
分別的淚灑在昆明大地上
臨走的那一天,早晨7點,昆明,微涼。拎著行李,有些疲憊,不禁想起昨晚我們和他們趴在地上互相在彼此衣服上寫下永遠的紀念。
他們還會在中國呆一段時間,去麗江,去上海,再去北京。他們和我們起得一樣早,在往常集合的賓館大廳里,一切都沒有變,我們互相拍照,嬉笑。
他們送我們上了巴士,在下面站了一排,沖我們招手,臉上不再是我們剛來時的不知所措,像是在送老戰友。車快開的時候,他們突然沖上了車,大喊:“I LOVE YOU!\"又和我們每個人擁抱。我抱著Kei Lin ,對她說:“You will be in my heart forever!\"我能感覺到她的淚落在我的肩膀上,而我,早已淚流滿面。
去機場的路上,車上格外安靜,我靜靜地看著窗外,看著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地方。哼唱起《再見》那首歌,“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今天我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離,我眼淚就掉下去。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遠都不會抹去……”
我會珍惜Kei Lin 送給我的水晶地球,上面有他們的家和我的家。我會記得每個人的笑,那都是我永恒的回憶。我會珍藏我們的經歷,因為它并不平凡。
別了,昆明。別了,PV Students。如果有緣的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再次相遇。
#1050833;編輯:宋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