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是很多中學生的最愛,一直以來日本都是最為主流的漫畫陣地,但近期日本和歐美的數個知名動漫站點都相繼報道了一位神秘的中國“80后”女孩漫畫家——那就是被稱為中國最萌漫畫家的夏達。
[1]
“我在漫畫界上能取得今天的好成績,是與小時候家人對我的放養教育密不可分的。”夏達揚著頭,乖巧認真地說道。
夏達,1981年4月4日出生于湖南懷化,英文名April。人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小巧可愛的女孩竟能畫出如此大氣、底蘊深厚的畫作。她的畫風清新自然,線條優美講究,帶有自己鮮明的風格。畫稿都是手繪線稿,再用電腦上色,也有部分是水彩上色。細致的畫面透著濃郁的中國水墨風情,旖旎清麗的氣息撲面而來。相比較其他國內漫畫家對細節和場景的描繪往往用簡單的線條或是通過陰影一筆帶過,夏達對于環境的刻畫和細節的追求則是入木三分,對畫面和情節的控制力也相當深厚,具有同期少女漫畫家少有的大氣與沉靜。
夏達生長在一個很特別的家庭。爸爸搞古建筑修復,媽媽從事古字畫鑒定。夏達這一名字是爺爺給取的。爺爺年輕時代投筆從戎,在那波瀾壯闊的年代顛沛流離,所以老人希望孫女將來能做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之人。
然而夏達認為自己從小就不是個好學生,犟脾氣,偏科,喜歡課外讀物,喜歡畫漫畫,喜歡的東西都和高考毫無關系……但家人卻從未指責過她。一年中,夏達見到爸爸的時間只有一周,媽媽只要一進她的畫室,就變成一個專注工作的人,故此小時候夏達曾私底下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成長很漫不經心。然而就是在這種看似父母對她的學習放任不問的環境下,夏達讀完了許多古典名著,還迷上了畫畫。由于家住文化局院里,父母很方便地幫她找到了一位優秀的繪畫指導老師。那時候的夏達就是個出名的“宅女”,當別的孩子整天想著如何去玩時,她多數時間卻窩在家里,一天專心畫10個小時的畫。
長大后的一個清明節,父親從柜子里拿出幾張紙來認真地對夏達說:“你爺爺在世的時候就給自己寫下祭文,里面提到了對你的教育問題,你拿去認真看看吧。”夏達接了過來,爺爺生前的自祭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吾雖非仁智之士,卻樂乎山與水也。骨灰輕揚于天地之際,徜徉乎山水之間,余常氣喘呼呼,如此則可大舒一口凈氣也。”最后一段這樣寫道:“小孫女有特殊才華,應因材施教,切勿折壓。”看到這里,夏達怔了半晌,眼淚接著就撲簌簌地掉了下來。原來,自己在最厚最重的愛和關切中長大的……
[2]
“對于漫畫創作,其實我很笨拙,因為我總學不會知難而退。所以在漫畫創作的征途上,我的信念越來越勇敢越來越堅強了,夢想有多大,行動就有多堅定。我這只什么都不怕的快樂趕路的綿羊,學會用自己堅定的信心奔跑在漫畫創作的大草原上了。”這是夏達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的一段心語。
夏達成長的年代,是日本動畫片風頭正勁的年代。無論是《龍珠》、《櫻桃小丸子》、《花仙子》,還是《美少女戰士》、《寵物小精靈》、《索斯機械獸》,那唯美的畫面、豐富的情節,都成為夏達對漫畫的最初認知。在日本動漫鋪天蓋地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熱愛畫畫的中國少女,夏達多希望能看到本國漫畫的新景象啊,然而漫畫創作不僅需要強勁的實力,更需要有一種永往直前不懈努力的勇氣!夏達橫下心鼓起勇氣決定去嘗試嘗試。
上了高中,夏達對漫畫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更熱衷于漫畫創作了,不久她在《北京卡通》雜志上發表了短篇漫畫《成長》。進入21世紀,中國一批執著的漫畫家通過不斷合作交流,努力尋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漫畫創作之路,這給了夏達極大的鼓勵,也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2003年她大學還未畢業,就已出版首部作品《四月物語》。《四月物語》以清純的少女情懷為主題,將一種青澀甜美的情感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間。夏達在書中還配上一些自己創作時的感悟,剛剛出版就引起讀者的好評如潮。大學畢業后,夏達前往北京從事專業漫畫活動,加盟SUMMER工作室,成為該工作室的主創成員。“整整7年,挨過餓,吃過苦,生病靠死扛,不出門是因為躺著抗餓,瘦是因為消化系統徹底紊亂,頭發長是因為沒錢理發。每天拷打著自己的精神和體魄,作畫,作畫。我祭上了自己的命,所以神讓我見到了一絲光。”夏達說出的這段話,既表明了自己對漫畫事業的熱情,也充分說明了她創作過程之艱辛。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過艱難的“勞其筋骨”的創作, 夏達終于收獲到了豐碩的成果!2007年,《漫友》關聯雜志《可愛100》開始連載《子不語》,并于同年開始進行《子不語》動漫制作;2008年,《子不語》第3集《影》榮獲第5屆“金龍獎”最優秀少女漫畫獎;2009年2月,《子不語》得到日本集英社總編輯長茂木行雄和著名漫畫編輯松井榮元的大力推薦,冠以“中國最美漫畫”頭銜,正式登陸日本,連載于日本頂級漫畫雜志《Ultra Jump》。2009年底,該作品在中日先后推出單行本,是首部敲開日本市場大門的中國內地原創漫畫。
《子不語》取意于《論語》中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一個深具中國文化意蘊的故事。作品以9歲少女小語跟隨父母搬到山中小鎮麟趾鎮居住為線索,通過她與山林四季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孩子的眼光發現了一個被大人們遺忘了的、充滿了靈性的大自然。夏達以一種輕描淡寫的筆觸直抵人的內心。
在日本連載一年多之后,《子不語》得到了日本讀者的認可和喜愛。新加坡《聯合早報》在2010年3月12日的報道中也稱,日本讀者稱贊夏達“畫出日本人也喜歡的作品”。夏達的漫畫在表現形式上有著日本漫畫的痕跡,但其審美內核又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這其實透露了一個信息:越是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的作品,越具有國際性。
[3]
“很小的時候,我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夢:自己行走在一條四周漆黑的小路上……有時能遇見同伴,而同行不久后又分散。路越走越長越走越明亮,我終于驚訝地發現自己是行走在一片茫茫的草原上。此時往后退已不可能,往前走路還很長,怎么辦?我只有鼓起前進的勇氣,做一只什么都不怕的快樂趕路的綿羊,最終走出大草原。”從夏達寫在博客文章的話語里,可以看到她所走過的堅強的創作之路,雖然她的美麗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但她還是堅信,自己的光彩來源于畫作而不是外在。
夏達的博客最近曬出了一組個人照片。照片中的夏達不施粉黛、清麗脫俗,可媲美漫畫中的美少女。由此,她也被相關網站評為“秒殺”漫畫迷的女神。最近,中國國際動漫節節展辦主任汪小玫也正式向夏達發出邀請,請她作中國國際動漫節的形象代言人。這是否意味著,夏達也開始走“明星化”路線了呢?
實際上,早在2008年獲得金龍獎之后,夏達平靜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她開始成為一些媒體,尤其是動漫、游戲專業媒體的追逐焦點。因其突出的外形,常被冠以“美少女漫畫家”的頭銜,為此夏達發表博文強調說,“我從來就沒‘自稱’過‘美女’或者‘美少女’”,而對于漫畫出版期間的拍照、訪談等宣傳活動,“我愿意配合不等于我喜歡”。夏達希望她的讀者“繼續關注你們原來感興趣的東西,那是我用時間、用健康、用心、用命耗出來的東西。我想它值得。”
了解與熟識夏達的人都非常佩服她的敬業精神。現在經常看漫畫的人都知道,中日繪畫、閱讀習慣大不相同,我們是自左向右閱讀,而日本則習慣于自右向左閱讀。《子不語》(前2期)最初在日本連載時,是把作品鏡像反轉處理以適應對方閱讀習慣的。這樣做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人物變形及畫面失衡,破壞作品的完整。雖然對方并沒有強制要求,但作為職業漫畫家,力求完美主義的夏達并不會因為讀者的“理解”而湊合,她絞盡腦汁地思索讓所有畫面都可以左右移動,在不翻轉的情況下調整閱讀順序的分鏡,最后她終于做到了,雖然以犧牲自己睡眠、趕稿趕到胃疼為代價。現在每期稿子一樣的內容,她都完成不同順序的兩份給兩地的讀者。夏達認為:漫畫作品是漫畫家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結晶,也是漫畫家最重要的形象代表,至于作者本人的外表,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過度重視外表和明星包裝,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所以說,夏達的成名,不完全在于她的美貌,更因為她是個有實力有敬業精神的“80后”漫畫女孩!
(未經作者同意嚴禁轉載!)
#1050833;編輯: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