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沉寂的丹麥海軍
今日的丹麥,一個與世無爭的北歐小國,人們提到它,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安徒生童話》,而其輝煌與榮光恐怕被淡忘太久了……
丹麥的童話很多都與海洋相關,因為丹麥人善長航海,羅馬興盛時期就時常南下亦商亦盜,著名的北歐海盜就少不了丹麥人的“貢獻”。公元1016年丹麥克努特大帝建立了版圖包括丹麥、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昔日丹麥的海軍實力可見一斑!
近代隨著荷、英、德等周邊強國先后崛起,丹麥幾次交鋒失敗,傾向內部固守。二戰后雖加入北約,但海軍戰略定為“瀕海防衛”,裝備重點放在了反應靈活、機動快速的小型艦艇上,只求守護本國長達7316千米的曲折峽灣海岸線和厄勒海峽(銜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要道,足以牽制波羅的海沿岸所有海軍)。但丹麥海軍預算額與其國土面積一般“可憐”,連小型艦艇也不能大規模建造!
正如西方諺語:“人在貧窮時最聰明。”受圍干預算的丹麥海軍在20世紀80年代確立了新軍艦設計概念,以通用平臺和基礎設施搭載模塊化的作戰使命設備,從而依靠一系列從300到3000噸排水量的多任務模塊化艦艇使近海艦隊煥發了生機!
隨著東方華沙集團垮塌,北約集團在全球擴張,要求成員國多承擔全球性聯合軍事行動。同時,軍事與非軍事的界限隨著國際環境的復雜化而日趨模糊,對艦艇的“非常規”性能提出了更多要求。于是,丹麥海軍深感既有的近海(甚至是沿岸)艦艇無法滿足新時代需求,經過近十年醞釀,終于推出了21世紀初新型艦艇精品——“阿布薩隆”級靈活支援艦。
務實中追隨潮流
“阿布薩隆”級靈活支援艦長137.6米,寬19.5米,吃水6.3米,滿載排水量6300噸,最大航速23節,續航力9000海里/15節。共造2艘,都以丹麥歷史人物命名,由丹麥海軍資源司令部和歐登塞鋼鐵船廠聯合設計,后者承建。首艦“阿布薩隆”號2004年2月25日下水,二號艦“埃斯波恩·斯納爾”號2004年6月21日下水,因等待新型設備調裝海試,該級艦直到2008年初才正式形成戰斗力。
作為21世紀艦艇,“阿布薩隆”級不可避免地迎接了水面艦艇隱身化浪潮:上層建筑四壁、煙囪及封閉式桅桿均采用內傾設計,各轉角圓弧過渡,艦艏清除一切凸起的多余物,雷達反射面積大大減小;煙囪安裝空氣冷卻系統,降低了柴油機廢氣溫度,減少紅外輻射,各設備皆彈性安裝,應用減震浮筏,大大降低機械噪聲,使得軍艦在潛艇聲吶面前盡可能保持隱形。不過,預算有限的丹麥對軍艦隱形仍然是適度追求,畢竟美國全隱身幻影戰艦DDG-1000的花費和結局殷鑒尚在。
面對21世紀空前激烈的海空打擊能力,丹麥在抗沉損管上不遺余力:全艦分為16個水密隔艙,再總分為3個獨立的損管區,各自配備與艦內網絡系統相連的煙霧/溫度探測器,專業損管人員戰時可以用專門通道迅速抵達顯示屏上呈現的地點搶救。2臺柴油主機分置在2個獨立的機艙內,保證不至于主機輕易“一鍋端”。高度的自動化減輕了人員工作壓力,降低了“低級失誤”的概率,節約了人力成本,結果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噸的軍艦居然只有100名編制人員。
由于丹麥建造了“常規”防空護衛艦“伊萬·休特菲爾德”級,同時考慮到控制成本,“阿布薩隆”級沒有“跟風”安裝固定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是在封閉塔式桅桿頂端安裝一部SMART-S MK2旋轉式三坐標對空對海搜索雷達,采用適合探測大范圍弱信號目標的S波段雙工作模式——當天線13.5轉/分工作時,探測距離250千米,當天線27轉/分工作時,探測距離150千米。考慮到戰時緊張性,恐怕還是后一種工作方式應用更多,畢竟更大范圍的探測任務有更強的防空艦負責,兼顧支援的“阿布薩隆”級掌握本身空中信息足矣。同樣是為了節省成本,本艦只裝備了基礎的艦首聲納,但艦艉預留了可變深度聲納的模塊安裝空間。至于高精度電子戰設備、以16號數據鏈為代表的各種通訊裝置、全面自動化的C4ISR系統等自然是必不可少,這在歐美國家海軍中已經成了“基本配置”。一系列不很豪華的電子設備足以保障“阿布薩隆”級支援兩棲登陸,甚至在指揮模塊的幫助下充當編隊旗艦,可謂精打細算下性能不凡。
精良武器與獨具匠心
名為“支援”,自然少不了配備支援力量。“阿布薩隆”級與外觀相似的別國隱形驅護艦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充當兩棲艦艇。從安裝武器的甲板下方一直到艦艉直升機甲板下方,形成一個長84米,寬10.9米,高4.5米的“滾裝車輛甲板艙室”,設計可搭載130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或55輛各型軍車甚至10輛“豹”2主戰坦克!為此,下一層的前后動力艙、貨艙、后輔機艙的總高度平齊,構成“滾裝車輛甲板艙室”的平滑地板,設有專用快速裝卸貨物的滾裝設備,車輛可以通過艦側開口直接駛進駛出。直升機甲板下方另有一個塢艙,可以容納2艘LCP人員登陸艇或CB-90快速突擊艇(此兩型艇在歐洲海軍中廣泛用于海上巡邏臨檢和特種滲透登陸)。現代兩棲艦艇強調直升機垂直登陸能力,“阿布薩隆”級為此配備了寬大的直升機甲板和雙機庫,可以讓2架15噸級歐洲航空公司EH101“默林”直升機駐艦,如果戰時在甲板上再臨時多停駐直升機,那么“阿布薩隆”級甚至能發揮出近乎早期船塢登陸艦的航空支援能力。此外,“阿布薩隆”級在水雷作戰中同樣也能“搭一把手”,“滾裝車輛甲板艙室”必要時可以儲存360枚水雷,利用快速布雷裝置迅速發揮作用。
名為“靈活”,除了功能上的多用途化,還指的是“阿布薩隆”級的模塊化武器配置。就以它的防空武器系統為例說明模塊化程度:2005年“阿布薩隆”級先交付丹麥海軍訓練,等待新型設備研制成功,這時的防空武器是6單元美國MK48垂直發射裝置(裝填射程1 5千米的“海麻雀”近程防空導彈)外加2座雙聯裝“毒刺”防空導彈發射架(單兵防空導彈配合光電觀瞄系統),為了防特種襲擊,還裝上7挺12.7毫米機槍,不難看出“臨時湊合”的意味;但等到全面形成戰斗力時,“阿布薩隆”級的防空能力極大提升,除了將原6單元MK48換裝戍36單元MK56(也稱MK48 Mod3)垂直發射裝置(裝填北約集體研發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射程增大到50千米)外,還在艦橋前方和直升機庫上方各加裝1座德國和瑞士合作開發的GDM一008“千發”35毫米全自動模塊化機關炮(憑借1000發/分的射速,加上先進的光電火控儀和特種鎢球撒布彈藥,此炮足以摧毀3.5千米外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2千米外的反艦導彈以及1.2千米外的反輻射導彈)。考慮到有丹麥主力防空艦和北約盟國的遠征護衛部隊罩著,再想想丹麥當今面臨的威脅實在有限,這樣一艘主要精力放在兩棲支援的軍艦似乎足以對抗空中威脅了。
“阿布薩隆”級的反艦武器配置同樣精良:艦體中部的武器甲板上布置了2座四聯裝“魚叉”Block2導彈發射架。這種“魚叉”家族最新型號繼承了美國一系列新型對地攻擊彈藥的先進部件,射程達152千米,速度0.9馬赫,可以在巡航中預設轉向點,隨時變換導引頭搜索模式,極大提高了在瀕海環境下對海對地攻擊的能力。嚴格地說,它已經脫離反艦導彈范疇,成為中程多用途導彈,歐洲國家裝備此彈也算是緊跟美國“由海向陸”政策的表現。艦艏裝備1門隱身外形的美制MK45 Mod4型127毫米62倍徑主炮,發射常規彈藥時射程24千米,但將來換裝EX171Mod0型增程制導炮彈后,射程大增至117千米,精度可達10米之內!再算上航程上千千米的EH101直升機可以配備歐美國家開發的射程15N50千米的輕型反艦導彈,還有“千發”35毫米機關炮對海攻擊時的5千米射程,足以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相比之下,12.7毫米機槍用于警告和防備恐怖突襲也綽綽有余了。
作為對21世紀高性能常規潛艇的回應,“阿布薩隆”級裝備了2座雙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法國和意大利合作開發的MU90魚雷,最高航速達50節(此時射程10千米),最大射程25千米(均速29節),作戰深度達1千米(常規潛艇極限下潛深度很難超過600米)。艦上常駐的2架EH101直升機同樣是中遠程反潛作戰的犀利殺手,每架可攜帶4枚MU90魚雷,可在6級海情下隨時起降,在距離母艦100海里處持續巡邏2.5小時,依靠機載搜索雷達和聲吶浮標,足以讓性能和運氣稍差一點的潛艇死無葬身之地。
對中國海軍的啟示
丹麥小國寡民,同時身為北約成員國,面臨威脅不大,擁有非常寬松的軍備技術外購環境,因此發展軍備在預算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大膽追求高指標,放心嘗試“拿來主義”。這些條件都是中國海軍所不具備的,因此“阿布薩隆”級的研發模式并不適合中國海軍,但“阿布薩隆”級設計思路上的某些獨到之處還是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阿布薩隆”級靈活支援艦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低檔”通用驅護艦和“迷你”船塢登陸艦的融合,既可以充當相對廉價的多面手通用驅護艦,也可以初步滿足海外兵力投送的需求,既精簡了海軍編制,又節省了預算。然而中國海軍作為注定走向遠洋的海上力量,艦艇數量和性能要求更高,驅護艦和兩棲艦艇自然要各司其職以發揮最優性能,自不必搞出“中國版丹麥艦”。但觀察目前的中國兩棲艦艇,似乎還是有些隱憂——中國面臨的海上威脅無疑比歐美國家更為嚴重,至少在短期內,兩棲艦艇的防空武器配置一味模仿歐美同類的“單純近防武器路線”,似乎值得商榷。這一點可以考慮借鑒“阿布薩隆”級,為大型兩棲艦艇配備相對先進的近中程防空導彈和高精度電子戰設備,至少在未來中國航母和遠洋型驅護艦尚不及潛在敵對勢力時,可以減輕主力艦艇為兩棲艦艇護航的壓力。隨著電子設備小型化和垂直發射系統在中國海軍的普及,加裝設備帶來的空間壓力大大緩解。至于造價問題,除了擴大與主戰艦艇同類設備的產量可以降低成本外,由此帶來的裝載巨大的兩棲艦艇安全性上升,足以使增加費用“物超所值”!
“阿布薩隆”級另一個亮點是高度模塊化,保證了丹麥海軍可以獲得性能先進、維護升級方便、建造成本可控的艦艇,代表了世界海軍艦艇的發展趨勢。而中國海軍長期受歷史和技術因素限制,艦艇沒有考慮太多的整體模塊化設計和日后升級,當初“旅大”級驅逐艦的改裝曾因原始設計限制大費周章,直到21世紀新服役的驅護艦才對模塊化建造有所考慮。但對比歐美貫徹的從艦艇、動力設施到武器、電子設備的“全面模塊化”,我們尚有差距。甚至推而廣之,不僅軍用艦艇應用模塊化,某些低配置經濟型艦艇甚至遠洋民用船舶也可以考慮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走模塊化之路。比如索馬里護航、南海島礁護漁巡邏之類的遠海行動,沖突呈低烈度,完全可以考慮在民用標準船舶上安裝模塊化低殺傷力武器和“夠用”的電子設備,必要時可以更換模塊而靈活使用,避免昂貴的主戰艦艇無意義過度耗損。丹麥的“阿布薩隆”級靈活支援艦就在索馬里護航時大顯身手,讓美國“宙斯盾”、俄羅斯“基洛夫”之類的大家伙好不慚愧。由此可見,艦艇戰斗力實用為準,考慮長遠為佳,在中國近海巡邏和遠海護航需求大增的形勢下,靈活低配置軍艦應當大力提倡模塊化通用道路。
再如大型補給艦、大型醫院船、大型電子偵察船等非作戰軍用艦艇,同樣可以考慮在遠洋集裝箱船這樣的建造標準日益提高的民用船舶基礎上衍生,做到平臺通用化和低成本化,易于應急擴充和戰前升級。這一點,蘇聯的民用“影子海軍”、英國在“馬島戰爭”前令人贊嘆的民船改裝行動都已經為我們做出示范。
中國海軍正處在走向遠洋的發力階段,正由于近代我們落后海軍強國太多,在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的任務日趨繁重的時期,在世界軍事技術高速發展甚至引發技術革命的時期,我們更要結合自身條件,廣泛借鑒新思路,盡可能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