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從槍管中發射出去的子彈,在空中飛行時由于受空氣阻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其運動軌跡是一條升弧較直較長,而降弧較短較彎曲的不均勻拋物線,這條拋物線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彈道。如果拿一支沒有瞄準裝置的槍,用它的槍管瞄準目標射擊,其射彈就很難命中目標。要想使彈頭準確地命中目標,就必須抬高槍口,使槍管軸線與瞄準線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通常我們把槍管軸線與瞄準線之間形成的夾角叫高低角。在制式槍械中,不論是由表尺、準星構成的機械瞄具,還是由鏡內網狀分劃構成的光學瞄準鏡,都是給槍身裝定高低角和射向的裝置,通常統稱為瞄準裝置。武器僅僅有了瞄準裝置還遠不夠,因為射擊是通過人的眼睛來瞄準的,這一點正是使用同一支武器射擊時,有人能槍槍命中靶心,而有人卻總是脫靶的根本原因。可見,射手只有真正弄懂了眼睛與瞄準的關系,才能正確使用槍械的瞄準裝置,提高射擊精度。
機械瞄準具對眼睛的要求
機械瞄準具通常由照門(缺口、覘孔照門等)與準星組成。這種瞄具具有結構簡單、制造簡便、勤務性好、操作使用方便等特點,它是步兵輕武器常用的一種瞄準裝置。射手在使用瞄具瞄準時,應將準星尖對準缺口(覘孔)的中央,準星尖與缺口上沿平齊(覘孔中心),再瞄向目標。按此過程進行的瞄準即為正確瞄準,正確的瞄準景況應是準星、缺口(覘孔)的平正關系看得很清楚,而目標看得較模糊。根據計算:國產8l式(95式)步槍準星在缺口(覘孔)內如果方向偏差1毫米,在100米距離上射彈將偏差32厘米(95步槍為31厘米);準星在缺口(覘孔)內高低如果偏差1毫米,在100米距離上射彈的偏差量也為32厘米(95步槍為31厘米)。可謂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瞄準時準星缺口(覘孔)的平正關系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不能有絲毫偏差,否則很難會有好的成績。此外,人眼的生理特點是:眼睛在同一時間內是不可能同時看清楚遠方物體與5米之內的另一物體的。這是因為人的眼睛與照像機相似,它是通過調節瞳孔直徑的大小來調整物體到眼底神經焦距的,在焦點的前后雖有一定的“景深”范圍,但這個范圍是有限的,因此兩個物體尤其是距離差超過了某一“景深”范圍的兩個物體,要想同時看清楚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在瞄準時,當你集中精力看清目標時,準星缺口的平正關系就必然模糊,反之,當你集中精力看清了準星缺口的平正關系,目標就模糊。而后者才是正確的瞄準景況,因為在目標、準星、缺口(覘孔)三者之間,由瞄準景況誤差引起的射彈偏差是1:1的關系,而由準星與缺口(覘孔)平正關系引起的射彈偏差則遠遠大于這個比例。
光學瞄準鏡對眼睛的要求
光學瞄準鏡是通過物鏡光軸和分劃板來賦予武器射角和射向的一種瞄準裝置。光學瞄準鏡的優點是:它克服了機械瞄準具當中瞄準具與目標為兩個物體,其平正關系與且標光線不能同時在眼底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的缺陷,而是將目標通過光學系統使之與鏡內分劃板處在同一焦面上,從而就可使射手眼睛能同時將目標與鏡內分劃看得很清楚,這也就大大提高了瞄準的精度。使用時,只需讓瞄準標記對準目標就可以了,加之各種光學瞄準鏡都有一定的放大倍率,如:95式步槍的光學瞄準鏡為3倍放大倍率,這就有效保證了武器對遠距離目標瞄準準確性。當然,如果射手操作使用不當,同樣會影響射擊精度,這主要是由于人眼距出瞳距離遠近造成的。出瞳距離取的合適,瞄準鏡視場內各點的光線就均能進入眼內,若做不到這一點,瞄準就會產生偏差。如果射手的眼睛離出瞳過遠,則不能看清鏡內分劃;距離過近,則瞄準鏡視場內將出現暗影,使視場縮小,并增加了觀察和射擊的難度。如果眼睛偏向了瞄準鏡光軸的一側,則會出現月牙暗影,此時射彈就會偏向暗影的相反一側。因此,射手在使用光學瞄準鏡進行瞄準時,眼睛與接眼罩的距離要取適當,一般來講,眼睛輕貼接眼罩,感覺不緊不松且視場中不出現陰影能看清鏡內分劃為宜。與瞄準鏡光軸的方向要一致,這也是實施精確瞄準的重要內容。
視度角與瞄準景況的關系
步兵輕武器對較遠目標射擊時,彈著點總會比瞄準景況偏低,并且隨著射擊距離的增大,偏差也就越大,造成這種偏差的重要因素就是一“視度角”。視度角即由物體兩端射出的兩條光線在眼球內交叉而成的角。視力正常的人,對物體(目標)的視度角小于1分時,由于眼球體的生理作用,射手就分辨不出物體是否存在,這也就會使瞄準線的指向產生一定量的偏差。在陰、雨、霧等不良天候條件下,物體(目標)的亮度不佳,能見度減弱,這種誤差量就更大。因此瞄準時,射手自己看到瞄準線指向沒有偏差或偏差不大,可實際上卻有偏差或偏差很大,以致瞄準有誤。因為射手在使用瞄準具瞄準時,瞄準景況的選擇是在通視缺口(覘孔)、準星后,以目標上部所露的位置來確定的。這樣,根據視度角產生瞄準誤差的原理,實際上的瞄準景況就要比預期命中點偏低,所以,要想使射彈命中預期命中點,瞄準景況就必須適當提高。根據計算,視度角小于1分時,其誤差量是:100米為2.8厘米,200米為5.6厘米,300米為8.4厘米,400米為11.2厘米。參照此數據,在對400米內目標射擊時,正確的瞄準景況應是:100米距離上,平正后的缺口(覘孔)、準星壓住十環的三分之二處,200米距離上壓住整個十環,300米距離應與肩線平齊,400米距離上只需露出脖頸部分即可(以上指胸環目標)。如遇陰雨等不良天候,瞄準景況在此基礎上應再適當提高。
瞄準時間對射擊精度的影響
在射擊時,射手要力爭在眼睛的最佳視力時間內完成瞄準和擊發。眼睛的最佳視力時間就是指眼睛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和最富活力的時刻,此時視網膜成像最為清晰。我們在瞄準時,根據眼睛的生理特點,準星缺口的平正關系必定要經歷模糊一逐漸清晰一清晰一逐漸模糊一模糊這么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在瞄準過程中,剛開始較短時間,眼睛視力尚未達到最佳狀態,準星缺口(覘孔)成像較模糊,此時不是擊發最佳時機,而如果瞄準時間過長,最佳視力時間一過,視覺神經很快就會由興奮轉入抑制,準星缺口(覘孔)成的像也就會逐漸模糊到模糊,這也就等于喪失了最有利的擊發時機。根據實踐證明,眼睛視力要達到最佳程度需4~5秒鐘,最佳視力持續時間約為3~5秒鐘,所以,射手在射擊時,最好要在4~10秒鐘時間內完成正確瞄準與擊發,此時也便是瞄準最“清晰”階段,這樣無疑會提高準精度,達到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