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印兩國在過去的10年來都謹慎地避免觸怒對方。但當美國介入時情況就起了變化。由廣大邊界地區的爭議,引致中印兩國軍事戰略的競爭與對抗。中國專家認為,如果印度和中國的邊境緊張局勢持續升溫,美國不會對此感到不快。印度專家稱,假如這兩個國家開始“冷戰”,對整個世界都將是危險的。
去年以來,亞洲兩個發展中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由于邊界地區存在爭議,軍事對峙的局面有所提升,尤其是印度方面不顧中方強烈抗議,庇護達賴喇嘛訪問有爭議的中國藏南達旺地區(印度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使兩國關系更加緊張。特別是美國積極參與在中印之間制造輿論,鼓勵印度對抗中國,加強對印的軍事合作和軍備供給,為印度抗衡中國做軍事準備,這使得中印關系愈加撲朔迷離。中印兩大國會否由利益共同的合作伙伴變成相互抗衡的對手,會否由暗中的“冷戰”突變成明顯沖突的“熱戰”,成了全球關注的熱點。
縱達賴訪達旺激怒中國
2009年11月8日,“政治和尚”達賴喇嘛由新德里乘直升機飛抵中印兩國的爭議地區——中國藏南達旺地區訪問,引起中印兩國關系的再次緊張。在此之前,印度總理辛格曾不顧中國的強烈不滿訪問“阿魯納恰爾邦”,此次辛格又不顧中國駐印使館提請印度外交部阻止達賴訪問,并稱達賴為“貴賓”。暗示并不反對達賴的訪問。中國對印度暗縱達賴竄訪達旺地區,明確表示了強烈的抗議。
達賴訪藏南達旺地區前,特意在日本接待記者時暗示,在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他支持印度的主張,宣稱“阿魯納恰爾邦”的大部分地區戰前屬于印度,是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的。
達賴的行動得到美國和印度鼓勵。不僅印度高層大開綠燈,美國負責民主和全球事務的副國務卿瑪麗溫·奧特羅也出面說,達賴作為一個宗教人物可以自由地訪問任何一個地方。印度媒體也相繼為此制造輿論。
達賴為何要在此時訪問達旺地區?中國專家指出:印度過去曾要求達賴對藏南問題表態,達賴一直保持沉默。但印度不斷對達賴加大壓力,達賴也需要在印度有好過一點的日子,所以在10月訪問時公開表態“藏南地區是印度的”,但可以看出這并非是他的主觀意愿。專家分析稱,印度逼達賴去藏南的戰略考慮可能是:削弱中國在民族宗教原則下解決藏南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達賴訪問藏南,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逼中國“按照印度的方式”加快解決問題。
對于中印在達旺地區升溫的緊張氣氛,印度外交國務部長塔魯爾借一個經濟論壇發表講話說,印度迫切希望與中國發展全方位的關系,但中印東段爭議地區問題“不容談判”。他說,“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地闡明了觀點,阿魯納恰爾問題涉及到印度的主權,印度主權領土完整是不容談判的”。塔魯爾還說,t962年的中印戰爭是一個“愚蠢的錯誤”,印度不會再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應戰的錯誤了。
美助印進行軍事現代化
近些年來,隨著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用在軍事發展上的費用也逐年增加。印度軍隊的許多裝備過去來自俄羅斯,為加速軍事現代化,印軍開始大灑金錢,向美國和西方國家購買各種先進武器。這種大規模的軍備采購,引起了各國軍火商的激烈競爭。
印度計劃用100億美元購買126架戰機,以取代老舊的米格戰機。美國為爭取印度空軍126架戰機的合同,波音公司專門為印度空軍舉行了F/A-18第二階段試飛示范。波音軍用飛機綜合國防系統集團總裁查德威克表示,波音有意將制造F/A-18“超級大黃蜂”的技術轉移給印度。波音公司可依據印度空軍的條件,在美國先生產18架,之后從第19架開始就轉移到印度生產。他說波音公司將會繼續轉移有關技術給印度,這樣印度不僅可自己組裝,也可自行生產大部分的零組件,形同自己生產的F/A-18戰機。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公司在將軍事技術轉移到其它國家之前,必須事先取得美國國會的同意。因此波音公司能否獲得印度戰機合同,與能否轉移印度要求的技術有密切關系。與波音公司同時角逐印度百億美元戰機大單的,還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16I戰機、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的“陣風”戰機、俄羅斯的米格35型戰機和歐洲戰機聯合體制造的“臺風”戰機。但在此番競爭中,波音公司力拔頭籌的意圖十分明顯。
美國積極幫助印度進行軍事現代化的準備,不僅在軍事裝備上提供幫助,在軍事技術上也加大了與印度軍隊的合作。去年美軍與印軍兩國的空軍和陸軍在印度本土舉行了兩場軍事演習。
命名為“對抗印度”-09的演習于去年10月中旬一連五天在新德里附近的阿格拉軍用機場舉行。參加演習的印度和美國軍隊進行了空運、空投和空降技術交流,并參加空中醫療救護和災難管理演習。美國空軍有150人參加演習,出動了3架C-130H“大力神”運輸機、1架“環球霸王”型運輸機,以及1架C-130J型運輸機。美國駐印度大使蒂莫西·羅默在演習開始時發表講話說:“美國已經做好支持印度實現武裝力量現代化的準備。”
與此同時,美印兩國軍隊也在進行代號為“準備戰爭”的大規模陸軍聯合演習。美軍部署了“斯特瑞克”輪式裝甲車,其規模之大僅次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內的部署。美國方面把大約17輛“斯特瑞克”裝甲車和大約500名士兵運到印度南部的巴比納炮兵指揮基地參加演習。演習的內容包括重型戰斗車輛的實彈射擊,造價高達150萬美元的“斯特瑞克”裝甲車,裝備有先進的武器系統、核生化防護系統c4I(指揮、控制、計算機和情報)系統,具有強大的戰斗和防護能力,這是印度陸軍機械化部隊首次分享外國軍隊的技術。
購美軍運輸機對付中國
為應對中國,印度軍方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在過去的三年中,印度在靠近爭議的地區新建了三個先進機場。其中,最新落成的Nyoma機場位于拉達克地區東部,距離中印實際控制線僅有23公里。這個機場已于2009年9月投入運行。另外兩個新機場是2008年5月及11月啟用的,其中斗拉特別奧里地機場位于16200英尺的高地,是全世界最高的機場。
印度軍方為解決長途空運的弱勢,原打算向俄羅斯購買伊爾76運輸機,但在印美軍事關系日漸密切的情況下,印度又轉而向美國采購C-17“環球霸王”運輸機,并就此與華盛頓展開談判。
印度退役空軍中校拉古拉姆·瑞詹稱,C-17運輸機的引入會提高印度在短時間內運送更多士兵和物資的能力,因為這種運輸機比目前印度空軍使用的伊爾76運輸機體積大得多。他說,一個國家是否能夠贏得戰爭勝利取決于兩個因素:制定決策及迅速運輸資源,而其中第二個因素則證明了C-17運輸機對于印度空軍的重要性。
美國C-17運輸機在偏遠地區著陸的能力更佳,可在對付與中國有爭議的地區時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C-17能在長度僅為3500英尺、寬度僅為90英尺的跑道上起降,它還配備有反推力裝置,通過三點轉機操作可實現跑道上倒機和逆轉方向,這些能力使印度大感興趣。
印方有意購買10架C-17運輸機,并有望于2010年初簽署協議,這可能會是波音公司與新德里政府所達成的第二筆大型交易,第一筆大交易是于2009年1月,印方簽署了總價21億美元的合同,購買美國8架P-8海上巡邏機。
軍購費用居世界第二
印度在向美國積極購買軍備的同時,也不斷向以色列等軍事技術先進國家購買武器。印度國防部不久前接收了首架以色列制造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印方共訂購了3架。印度與以色列還簽訂了價值11億美元的軍售合同,包括從以方購進“巴拉克”-8防空武器系統,預計這批裝備將于2017年交付印度軍隊使用。印度接連不斷的豪爽軍購,把世界軍火制造商再次集中到這個亞洲軍購最為密集的地區,使南亞的軍購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底印度當年的軍購費用約為18.5億美元,僅次于韓國,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至2008年,印度已履約的軍購數額累計達145.7億美元,2008年的軍購費用則是2000年費用的2倍以上。
印度近年來采購外國先進戰機的費用約為67.6億美元,接近軍購總費用的一半;用于采購尖端導彈的費用超過總費用的20%,過去這兩項的主要供應方集中于俄羅斯一國。但這一情況已出現改變,印度從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英國采購武器的數量以及比重都不斷攀升。
印度積極購買軍備除了在陸地上對應中國外,海軍的力量也在增強。對中國來說,更大的威脅可能來自海上。中國維持進口石油及礦石,需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保護海上供給通道。但作為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最快捷的通道,馬六甲海峽尤其令中國擔憂。印度自視擁有印度洋的絕對優勢,并不愿看到中國海軍在印度洋附近活動。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若聯合印度或其它國家切斷中國的海上供應線將是最為擔心的。到2013年,印度將擁有兩艘核潛艇,再加上升級后的航母以及其它型號的潛艇,印軍屆時在馬六甲海峽西部出口擁有一支令人畏懼的力量。這些武器能夠輕易攻擊在那里出入的中國海軍。中國從海南基地馳援需要13天,而印度從陸上基地出發增援僅需要一兩天的路程。
中印“冷戰”美國坐收漁利
過去10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大幅上升,兩國更開始舉行聯合軍演,兩國關系似乎有融冰趨勢,但2009年情況卻出現逆轉,尤其是美國的介入,更增添很多不明朗因素。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孫士海表示,西方一直不愿意看到中印和平相處,希望用一個國家制衡另外一個國家,因此利用中印的某些矛盾來夸大不和,這種意圖一直都有。
對于中印之間應有的合作以及美國參與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印度知識界和學者群體中不乏具有清醒者。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布扯馬·叨拉尼在美國媒體發表文章稱,美國在中印關系的持續緊張中扮演了推手作用。美國積極打造的所謂“美印軍事同盟”,實際只是徒有其名,真實意圖是引誘印度加入美國圍堵中國的包圍圈,并激起中印關系的持續緊張。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查克拉巴蒂教授表示,中印雙邊貿易1995年僅有2億美元,2008年猛增至500多億美元。查克拉巴蒂說,老實講中印兩國同樣都經歷過被殖民的歷史,被迫由文明古國變革為民族國家。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世界將使得中印兩國走得更近,假如這兩個國家開始“冷戰”,對整個世界都將是危險的。亞洲之大可以容得下中國和印度同時崛起,中印崛起有利于亞洲的和平與穩定。
中印兩國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包括農業問題、城鄉差距和環境惡化等。假如兩國能夠合作解決這些問題,互信就將慢慢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