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帝國許多重要人物中間,有這樣一位混世魔王,他就是希特勒,我們大家命運的統治者。
希特勒出身微賤,所受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極有限,并且說話和態度都非常粗俗。但當他站在我們的面前,卻一點都不感到局促不安,好像是和他的親信同鄉在一起一樣,讓人感到非常輕松。他和具有較高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尤其是談到文學、藝術等問題時,也一樣滔滔不絕地發言,當仁不讓。因此,后來他的親信當中有一部分人——都是和他一樣出身微賤——就總是故意喚起他對上層階級的厭惡感,他們這種行為是有目的的,主要是想毀滅這些人對于希特勒的影響力。他們這種企圖非常成功,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希特勒在早年曾經飽受艱難和侮辱,對舊恨還是耿耿于懷;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大革命家,所以不愿意讓這些傳統落伍的思想對自己的前途產生阻礙。
這也是解釋希特勒心理的一個重要關鍵點。由于這種情感上的復雜關系,所以他對于王公貴族、學者專家、文武官員都會產生厭惡的心理。在他當權之初,他還勉強抑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能夠符合于上等社會和國際社會的標準,可一旦戰爭爆發,他就把這些假面具全都撕破了。
這個人的頭腦絕頂的聰明,并且記憶力特強,尤其是歷史上、技術上和經濟上的數字,能夠記得十分清楚。凡是送給他看的任何文件,他都仔細閱讀,借以吸收新知識,以補充他在文化教育上的不足。他在會議席上常常把他所看見的現象或聽到的話,整段背誦出來,使大家感到驚奇且佩服。當他變成了德國的總理兼任三軍最高統帥之后,他常常會這樣向人說:“六個星期以前,你所說的話和今天完全不同。”這種說法常會使人感到手足無措。獎于這些話,是不可以和他爭辯的,因為他可以馬上查出當時的速記記錄,來證明他的說法的正確性。
他對于說話也具有一種天分,能夠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把他的意見發表出來,還會使用一種連續重復的方式,好像是用一把槌子,把他的思想敲進聽眾的心頭一樣。不管聽眾是成千上萬人,還是少數幾個人,他所說的話常常是這樣開始的:“從1919年起,我就決心要做一個政治家……”而他在政治思想談話的結論上,卻總是這樣說道:“我絕不放棄,我絕不投降!”
他是一個演講天才,講演水平高人一等,無論是對于一般的群眾,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都同樣能夠發生奇效。他懂得怎樣調整他的語言和態度,來適應聽眾的心理。當他講話的對象是工業家、軍人、黨員、公務員等各種不同身份的人,他的態度都能配合做出各種變化。
他最特別的個性就是他的“意志力”。他可以使用他的意志力,強迫旁人跟著他走。他這種力量能產生一種強大的暗示作用,使許多人都受到他催眠的影響。這種情形我曾經多次親眼目睹。在OKW(德國三軍統帥部)的范圍中,幾乎沒有一個人敢反對他:不是像凱特爾那樣,受了永久性的催眠,就是像約德爾那樣,不敢不服從。甚至于有些很有自信力的人,他們在敵人的面前都顯得非常英勇,但是卻為希特勒的辯才所征服,為他的邏輯所困惑,沒有能力反抗他。當他對少數人說話的時候,他一面說話一面注意每一個人的表情,察言觀色是否每一個人都肯接受他的觀點。假使他發現了他的話對某幾個人不發生作用,就會進一步專門對他們進行說服工作,一定要消滅了這種反抗的精神,才肯停止。假使那個人還是堅持不為所動,那么他就會惱羞成怒地喊道:“我還沒有把這個人說服?”于是下一個步驟就是把這個人清除掉。他愈成功,就愈驕縱,愈不肯忍受別人的反對。
有人認為希特勒之所以能夠一帆風順的緣故,就是因為德國這個民族特別容易接受這種鼓動。不過在所有國家、所有時代中,人類在非常領導之下,常常都可以接受這種鼓動。在近代史上,就不乏很多的例證。法國大革命時代,許多法國人都追隨拿破侖,是為他的人格所感召。法國人民隨著這位偉大的科西嘉人,一直走向完全毀滅,他們也明知是如此,但卻還是死而無悔;在兩次大戰之中,盡管美國人是最愛好和平的,但是卻為兩位總統的魔力所吸引著,也走上了戰爭的道路;意大利人跟著墨索里尼走;更不用提蘇聯,那個巨型的國家,完全違背了它原有的傳統。
至于德國為什么會接受希特勒的指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戰勝國的政策失敗。這個政策為納粹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礎:它使我們產生了失業現象;負擔著巨額的賠款;割去相當多的領土;喪失了自由、平等和軍事力量。當那些戰勝國起草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他們并沒有遵守威爾遜十四點的理想,因此才使德國人民對各強國都喪失了信心。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在國外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外交成就;在國內也不能解決德國人民的困難,所以希特勒登高一呼,馬上就贏得了不少的擁護者。換句話說。這是勢有必至,所以并不是德國人民特別容易受到鼓動。
希特勒所提出來的謊言是:在國外他可以取消不公正的凡爾賽條約,在國內他可以消滅失業現象和取消不必要的黨爭。這也正是每一個德國善良人民所懷有的共同希望。當然不會有一個人反對他。在希特勒以前,那些政客們的確是太無能,他們的行動是一點作用也沒有,所以更驅使許多人都投到“卍”旗幟之下。大家總記得1932~1933年間德國的情形:失業人數達600萬人以上,連他們家屬一起算,那就是至少有2500萬人在挨餓,青年工人不僅在柏林,而且在德國各大城市中游行示威;犯罪的人數也增加了。
英法兩國拒絕準許德奧兩國在經濟上締結聯盟關系。事實上,這個聯盟對于改善兩國經濟情況,功能實極有限,而且在政治上絕不會有害于英法兩個強國。當時奧地利由于圣澤門和約的限制,已經走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它若不和其他大型工業地區發生經濟上的聯系,就無法生存,現在就希望所謂歐洲經濟聯盟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那個時候,阻止德奧兩國在經濟上締結同盟關系,實在是使最“傾向西方”的德國人,也感到十分不愉快。這時歐戰已經結束了十二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也已經有六年,而勝利國家的態度還是這樣,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更加引起了極大的惡感。而這個事件使希特勒在1931年~1932年間,連續在選舉上獲得了重要的勝利。
(選摘自《德二戰裝甲之父反思錄:閃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