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目前從規模上看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品出口大國(以金額計尚屈居第二),軍費支出自去年起也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律,軍事大國應該是武器出口大國,中國卻由于種種原因長期在國際軍貿市場上名次靠后,與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近幾年來,國產新型武器一再嶄露頭角,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都博得了廣泛的稱贊,擴大出口也具備了空前有利的條件。改革開放前,國際上“中國造”武器的流行形象是游擊隊手中的沖鋒槍、半自動步槍和火箭筒等簡便裝備,如今則以具備高科技含量戰斗機、教練機、坦克和護衛艦充當主角。
賣戰機導彈側重高科技含量
舊中國作為一個極其落后的農業國,在清末和民國年間主要靠進口武器,軍隊也成了“萬國武器博物館”。新中國奠定工業化基礎時,毛澤東便強調建立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第一個五年計劃引進蘇聯的156項重點工業計劃中便有44項是建立軍工企業,20世紀50年代后期便達到了能仿制蘇式的陸、空主戰常規裝備,并開始向國外出口,不過此后20多年間是無償贈送而非軍售。
最初新中國曾對外宣布“我們永遠不當軍火商”,在內部又講過“中國是世界革命的兵工廠”。中國援助越南、阿爾巴尼亞、朝鮮和亞非幾十個國家的游擊隊共達數以百億元計的武器,都算作無償地履行“國際主義義務”。1979年初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后,認為“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以同年春同埃及簽訂戰斗機出口合同為開端,將對外輸出武器改為計價,爭取市場盈利便成為國內軍工業考慮的重點。
從制造成本和售價看,出售槍支、火箭筒等輕武器的利潤很低,20世紀80年代初1支AK-47步槍售價不足200元人民幣。美國、西歐和蘇聯依仗技術優勢,幾乎壟斷了高價的重裝備國際市場,此時的中國只好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向亞非小國出口武器。此時正值伊拉克和伊朗陷入長期苦戰,雙方都因軍費不足需要一些廉價裝備,中國借此機會曾創造過年出口10億美元的銷量。不過好景不長,1991年海灣戰爭時裝備上千輛中蘇坦克的伊拉克軍隊面對美軍不堪一擊,大大影響了中國武器的聲譽。冷戰結束后,國際間軍事沖突轉變成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為主,低檔武器不再被看好,進入90年代后中國的武器出口額跌至每年平均僅1億多美元,這迫使國內軍工企業以提升科技含量作為打開銷路的重點。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坦克、戰機和艦艇的生產水平,還基本停留在蘇聯50年代末的技術基礎上。自主科研能力仍很弱,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武器禁售和軍事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在90年代初重啟了對俄軍購,利用蘇聯瓦解后俄方急需外匯的機會引進了較先進的裝備,年平均軍購額超過10億美元,并努力消化吸收其技術,在90年代后期至新世紀以來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按俄羅斯軍工部門的評價,中國自制的殲-10和殲-11戰斗機在總體性能上已不遜于其現役的蘇霍伊戰機,中國產的99式坦克的戰斗力排名也已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導彈的出口雖受國際協定的限制,卻在允許的范圍內得到眾多國家歡迎。作為高技術結晶的海軍艦艇制造,曾長期是中國武器制造最薄弱的方面,目前也打開了十幾個國家的市場。2009年中國的對外軍售便出現了一個新景象,可謂在長期陷入低谷后終于走向新高峰。
高技術構成主打軍貿品
目前世界工業的發展已使眾多國家可生產輕型裝備。中國再想廣泛推銷步槍、迫擊炮、火箭筒等武器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大。諸如高檔戰斗機和教練機、主戰坦克、大型艦艇和導彈等先進的重型裝備,則只有少數技術發達和工業基礎雄厚的國家能夠生產,其中軍機的銷售額又占國際軍貿市場總額的一半,中國近些年開拓市場的重點同樣也放在戰斗機和教練機方面。
教練機作為培訓飛行員不可少的裝備,在空軍列裝的飛機中占很大比例(在多數國家要占1/4左右),其對技術含量有一定要求卻又不過于追求高精尖,價格也不能太高(否則多數空軍無法承受培訓費),中國航空業的現有研制能力正好適應上述需求。90年代中國便與巴基斯坦合資,由南昌洪都飛機制造公司獨自研制并定型了K-8教練機,不久以其相對便宜的價格和良好的性能獲得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青睞。埃及幾年前購買了K-8的生產線后,目前已有80架順利下線,K-8也成為非洲國家中培訓飛行員最主要的教練機。
受到這一成績的鼓舞,2002年以后洪都集團又與烏克蘭合作并吸取部分俄羅斯的設計技術,尤其是采用比較成熟的烏克蘭發動機技術,自主開發了一種適應培訓第三代戰斗機飛行員且可兼做對地攻擊機的新型教練機,型號為L-15。在2009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該型機首次在國外亮相,其性能與俄羅斯、捷克和韓國推出的最新型教練機不落下風且有些超越,價位又要低一些,馬上引來眾多國家的購買意向。據中航工業集團防務分公司在迪拜的新聞中心宣布,L-15教練機將于2010年完成最后的全面測試,2012年開始生產供應客戶。國際上某些專家估計,較低檔的K-8和高檔的L-15結合起來,中國可能占據國際市場上教練機外銷量的半數份額,西方昂貴的教練機在外售中很難與之競爭。
2004年我國研制定型的殲-10開始裝備空軍,經過幾年的磨合改進技術完全成熟。據外電報道,2009年11月中國正式與巴基斯坦達成了出口36架、總金額14億美元(包括飛機附件和配套裝備)的合同。巴基斯坦將其與成都飛機公司研制的FC-1“梟龍”高低搭配使用,已有能力抗衡印度空軍。從殲-10的單價上看,比美國在國際上出口的主要戰斗機F-16C/D型要便宜一半多,性能卻絲毫不遜色,因而引來了泰國、印尼等空軍的訂購意向。中巴聯合向國際市場推出的高質量中檔FC-1“梟龍”戰斗機,更以其只有1000多萬美元的單價引來十幾個亞非國家的購買意向。2009年內,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也向中國訂購教練機,這使得南美洲的軍售市場也被打開。
過去的南美是西方武器一統天下(只有古巴等少數國家除外),2009年秘魯國慶閱兵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制造的MBT-2000主戰坦克。據秘魯國防部稱,他們正在做使用測試,并且希望購買百余輛更先進的該型坦克。中國高檔的99式坦克和中檔的96式坦克,也引來中東一些石油富國的興趣,同時非洲的蘇丹等國也準備以此來換裝。
海軍的主戰艦艇從來都是國際軍貿市場上最貴的武器。中國過去主要靠制造低檔小艇業以低價位打人市場,除了向一些亞非國家出售炮艇、巡邏艇和導彈艇外,僅在20世紀90年代將2000噸級的053“江湖”級護衛艦以5000萬美元的單價銷售給泰國、孟加拉和埃及。據買主使用后評價,其價格只是西方同類型軍艦的1/3,卻能完成后者70%的作戰任務。近年來隨著中國艦艇制造水平的提升,國外訂購者開始青睞于噸位較大的新型艦艇。
2005年巴基斯坦與中國簽訂了購買4艘改進型“江衛”級護衛艦(巴基斯坦稱為F-22P)的合同,這批艦只在2009年至201 3年將全部交付使用,總金額達7.6億美元。據巴方稱,這種3000噸級的艦只性能已不遜于法、德等國的同類艦,且價格還要便宜1/3。由于近年來中國大量生產新式的4000噸級的054型護衛艦,被替換下來的90年代下水的“江湖”級護衛艦因使用壽命還很長,也可以作為“二手艦”廉價賣給發展中國家,海軍裝備的出口終于轉變為以中型艦為主。
軍售促進中國的加速崛起
當今世界上出現軍事沖突很少,造成軍火貿易普遍不景氣,每年的貿易總額不過400億美元,各大國在此領域競爭又非常激烈。據2007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提供的數字,此前一年中國的軍售量只占國際軍貿額的2%,在世界各國中排名第十位。據國際軍貿分析家對2009年中國簽訂的幾項軍售大單統計,年度內軍售額已經超過20億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五第六,還遜于美俄法德,且還可能不及英國。
國際間的武器貿易,是一種特殊的帶有濃重政治色彩的貿易,絕不能簡單看其金額更要看其蘊含的戰略影響。如美國和歐盟每年對華都有上千億美元的民品貿易,20年來卻都維持著武器禁售。美國政府對此的解釋也很明確,即“避免在今后臺灣和太平洋其它地區的沖突中危及美國軍人”,這清楚地說明其將中國視為今后潛在的戰略對手。武器銷售帶來的長久后期服務,加上戰略利益的維護,會使買賣雙方產生重要的政治軍事關系,這也是一個大國增強“軟實力”影響的重要一環。
多年來美國控制西歐和亞洲一些盟國的重要手段,就是規定其必須向它購買武器并在裝備序列上保持統一。2001年土耳其購買中國的WS-1火箭炮,在北約國家中首開對華采購武器的紀錄,馬上受到美國指責。科威特花1億美元從中國采購了1個團的155毫米口徑的自行榴彈炮,結果也引來美國及其盟國采取報復性措施。對于俄羅斯在獨聯體內和一些傳統的盟友,中國武器再便宜也很難被接受。
從戰略全局考慮,今后中國擴大軍售只能面向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這恰恰同增強國際政治影響的方向是一致的。過去中國人曾認為那些“窮國”買不起多少武器,只能采取贈送的方式,其實若是把經濟開發與軍貿相結合還是能夠創造市場,并通過這一方式擴大自身的戰略影響。
在軍售中,出口計價并建立長期的配套服務的關系,能使雙方為互利而長久友好并在國際事務中相互配合,中國同巴基斯坦幾十年間將武器供應與戰略協同相結合便是一個例證。近年來中國在非洲大力投資石油開發等產業,已形成了經濟開發和軍售結合的良性循環。如蘇丹這些年出口的石油占了中國進口量的6%,蘇方資源出口造成的財力大增不僅使其經濟建設大為改觀,軍隊也能全面購買中國武器。中國從委內瑞拉也開始進口石油,向其出售武器又成為相互補償的一環,只是顧慮到中美關系還不能出售較強的進攻性武器。由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能站到眾多發展中國家一邊。同時在經濟上對其又有投資關系,擴大武器銷售也會是順理成章之事。
過去中國武器出口額不高的重要原因,還是技術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一到兩代,只好同當年的民用品出口一樣采取側重低檔和薄利多銷的方式。近幾年中國陸海空軍的主要武器大多消除了同美俄西歐的“代差”。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卻依然保持,這就使同檔武器的出廠價大都在西方同類產品的一半以下。西方現有的產業結構已造成其艦艇、坦克等主戰裝備的價格日益高昂。其軍界也承認多數國家已越來越買不起,對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售已用過多年而淘汰的“二手機”或“二手艦”。
中國面對這一有利形勢,軍工業搞好出口定位,便能迎來一個軍售大發展的局面。當世界上眾多國家使用的武器也像日用品一樣充斥著MADE IN CHINA時,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也將會大為改善,對于在新世紀的崛起也會起到很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