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2010年1月29日宣布,當天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飛機制造基地,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斗機試飛成功,飛行持續了47分鐘,“表現極佳”。消息傳來,雖然也是引起各國軍界極大的關注,畢竟這是除美國以外全球的第二家第四代戰斗機(美國標準),但卻遠未產生如美國當初YF-22(F-22原型機)試飛成功那樣的轟動,原因很簡單,和F-22處于同一級別,性能尚且不如F-22的T-50,試飛成功的那一刻,距離YF-22首次試飛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1990年首飛),而F-22更是于2002年便已經批量生產(F-22首飛于1997年),如今已經裝備了近200架。
懷胎20年——俄羅斯下一代戰機的曲折命運
由于美國在航空領域的先進地位,蘇聯幾乎一直處于追趕的地位,如今的T-50,當年的蘇-27,都是很好的例子。F-15于1972年首飛,1974年服役。蘇聯奮起直追,于是蘇-27于1977年首飛,1985年服役,相差不過幾年,但由于是后進,吸收了許多先進的航空技術,所以剛一出世,就因為各項先進的性能震驚了世界。這種你追我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蘇聯解體。可以說,蘇聯下一代戰斗機提出的時間并不晚,原因很簡單,要趕上美國的進度,不能在戰斗機方面和美國有代差,于是在美國于1971年提出四代機計劃,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3家公司聯合研制的YF-22于1986年中標美國的第4代戰斗機項目的幾乎同時,蘇聯的四代機(蘇聯稱為五代,為統一起見,下文均稱下代機為四代機)計劃也于1979年提出,這便是1-90計劃(意即90年代戰斗機)。目標很簡單,替代米格-29、蘇-27,在這些飛機落后后。追趕美國的下一代戰斗機F-22。1985年,米格設計局戰勝蘇霍伊設計局,獲得了第四代戰斗機的研究任務,最終于1988年誕生了MFI(多用途前線戰斗機)項目,飛機編號為1.42,1989年米格設計局更是做出了1.42的全套生產圖紙。如果按照當初的進度,蘇聯的第四代戰斗機肯定會在20世紀末服役,但無奈蘇聯于1991年轟然倒塌。分家后的俄羅斯經濟嚴重下滑,所以到1994年才完成2架1.42原型機的制造,雖然在當年12月便完成了地面滑跑試驗,但到1995年由于俄羅斯經濟在“休克療法”的“治療下”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1.42多用途前線戰斗機試驗被迫停止,雖然米格設計局垂死掙扎,通過各種努力于2000年又進行了2次成功的試飛,但俄羅斯軍方最終還是放棄了該項目。
放棄該項目,俄羅斯卻會面臨另一個危險,那便是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航空技術方面的差距,尤其是當新世紀來臨美國最先進的F-22、F-35服役后,美俄原本的差距更是被進一步拉大,怎么辦?蘇-27此時服役已經差不多20年,可謂“人老珠黃”,在先進的四代機強大的戰力面前,幾乎不堪一擊。除了在武器方面的差距,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便是武器出口,在蘇聯解體后,武器出口一直是俄羅斯很重要的出口創匯來源(另一大來源就是石油等能源項目),一旦喪失了在武器出口方面的技術優勢,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將會遭遇重大的挫折,于是俄羅斯新一代戰斗機在新世紀初的2000年又再次上馬,只是項目有所調整,原本的多用途前線戰斗機(MFI)變成了PAK-FA(未來前線殲擊機)項目,飛機編號T-50。MFI項目原本由米格設計局負責,但這一次卻換成了蘇霍伊設計局,原因很簡單,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經濟全面崩潰,在防衛投入方面也是捉襟見肘,俄羅斯的各個軍工廠、研究所幾乎都處于崩潰的邊緣,外貿出口一直不暢的米格設計局等也不例外(如今更是眼看要被蘇霍伊吞并了),而蘇霍伊設計局由于獲得了來自中國等國的大量訂單,逐步成為俄羅斯航空工業中的老大,設計下一代戰斗機的重擔,自然落到了蘇霍伊的肩上。
盡管蘇霍伊是俄羅斯的航空企業龍頭老大,技術先進,而且近年來形勢還算良好,但開發一款先進的戰斗機,顯然不僅包括機體,肯定需要舉國體制。于是原本有1.42以及蘇-47等試驗機做技術鋪墊,又有在航空方面許多技術積累,而且資金技術最完整的蘇霍伊終于成為設計單位。俄羅斯軍方的選擇沒錯,畢竟蘇-27賣的不錯,蘇霍伊每年的收入都在幾十個億,有資金,技術自然也好保障。但下一步開發將需要更大的資金,原本俄羅斯寄望于外來支持——中國的加入,但在沒有希望后終于找來了新的投資人——印度,一直對先進航空器充滿無窮興趣的印度在半道加入了俄羅斯的戰斗機研發團隊,目前來看印度的資金應該是沒有問題了,但由于發動機、航電系統的問題,原本在2007年首飛的T-50愣是拖后了3年才得以首飛。
早已經沒有了懸念:T-50基本技術談
在T-50首飛以后,更多的論調都是該機是一個騙局,是俄羅斯放給世界的又一個煙霧彈,俄羅斯已經沒有能力以及資金來開發下一代戰斗機,也有的說T-50是“整”印度的又一個煙幕彈(吸引印度的投資,好為該機的定型以及量產打下基礎),就是一個山寨版F-22,又或者說T-50根本不能和F-22對抗等,似乎該機注定要消亡或者只是一型失敗的產品。這種偏頗的觀點既來自于對F-22戰斗力及其強大的無限恐懼以及帶來的先入為主的F-22世界第一觀點,也來自于T-50目前存在許多技術缺陷以及俄羅斯在戰斗機開發方面極大的資金缺口還有如此滯后的服役時間——2015年(目前來看還不一定就能在2015年實現)。但許多人沒有看到的是盡管資金缺乏,原有的體制優勢消失,但俄羅斯一直未曾放棄對于下一代戰斗機的開發,加上其原本雄厚的技術實力以及曾經的工作鋪墊,到今天T-50首飛也該水到渠成了(或者說渠成了,“水”——資金沒到更確切吧)。
首先說說四代機的標準,即人們經常說的4S: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隱身以及短距起飛,也就是Super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TOL,從4S的指標來看,無疑對發動機和材料、氣動布局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航電以及武器系統也決不能忽視。而這些標準早在蘇聯空軍時期就得到貫徹,為此蘇/俄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鴨式布局(現在已經演變成了T-50的前段類似F-22,后半段類似蘇-27,所以前半段隱身性能較好,后半段較差,尤其是那個長長的尾椎,看起來極不協調)以及AL-41發動機(該發動機已經研發了20年,由于資金原因,至今也未能投入使用,目前T-50上面裝的是AL-31的最新改型)、先進的電掃雷達(目前T-50裝備的是“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是在現役蘇-30MKI、蘇-30MKM、蘇-30MKA等戰斗機裝備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基礎上改進來的,而不是下一代的雷達)、離子隱身技術(目前也不具有實用價值),其它材料等。
盡管要采用這么多的先進技術,從目前T-50的試飛情況來看,由于沒有采用下一代發動機以及主動電掃雷達,該機更多的是對氣動外形和基本飛行性能的測試。而無論是急需的發動機,又或者雷達、隱身材料等,均未滿足要求,從此點來看,該機目前所具有的四代機的屬性,只有有限的隱身性能以及超音速巡航功能,而無論超機動性發面,又或者電子系統方面以及遠程空空導彈方面,要么八字沒一撇,要么還要假以時日才有可能實現。所以,稱其為四代機顯然有些夸大,稱之為驗證機為確切,只能說在將發動機、航電系統都更換為俄羅斯預定中的標準后,才可以稱為較為標準的四代機,但這些卻顯然有待于時間的考驗——俄羅斯目前由于國力的原因,無論武器研發還是生產以及出口都存在遲遲不能交付的問題。
一個空殼子的四代機?
在F-22于1997年進行試飛時,其發動機F119和雷達APG-77已經基本就緒,而即使是這樣美國仍舊花費了7年的時間才將其推進到生產型號。而目前俄羅斯試飛的幾乎是一個試驗型號的空殼子,但在T-50試飛后,無論是其副總理還是空軍司令都信誓旦旦的宣布將在2013年交付空軍,2015年批量裝備部隊。如果說這種可能存在,那就是不對T-50在進行任何改進,用現有的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將其送上天空,可這樣一架準四代的戰斗機和前幾年炒得沸沸揚揚的蘇35BM又有什么區別呢?這種可能性顯然不存在。
誠然,許多人對T-50充滿期待,因為其將打破美國對四代機的壟斷,而按照俄羅斯的風格,T-50在定型后(也許會再用蘇-47的編號,也許是蘇-57吧)肯定會極力出口,哪怕是猴版,這對于世界和平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尤其是T-50的技術指標和F-22差不多,堪稱針鋒相對。但是如果俄羅斯嚴格按照既定指標層層執行,雖不敢如同許多人所說的那樣這是個騙局,但依據近年來俄羅斯的辦事風格,恐怕2013年交付部隊也是癡人說夢——在這里毫無否認俄羅斯技術實力的意思,即使國力不濟,俄羅斯仍舊是事實上的第二航空強國,其航空理論和技術儲備依舊足以傲視群雄,但是目前的俄羅斯的確由于國力不濟在多年的人才流失后的確存在如下問題:技術文件散落、科研設備老化、體制管理混亂等,而這些問題又造成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俄羅斯的軍事科研后繼乏力,缺乏創新,甚至連原蘇聯時代的已經即將完成的產品,最終也拖延時日,難以完成(目前俄羅斯仍有25%的國防企業處于破產的邊緣),更缺乏新開發的類似蘇-27那樣的“名優”產品,這可以通過近年來的許多事例看出:印度投資幾十億的“戈爾什科夫”航母改裝項目一拖再拖,“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已經經歷了無數的失敗,蘇-35BM的發動機問題,給中國出口的運輸機無理漲價,阿爾及利亞退貨米格-29,近來又傳出俄羅斯將購買法國的兩棲戰艦,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情無不在昭示著一個鮮明的主題:俄羅斯的軍工真的衰落了。
所以現在討論T-50在2013年交付俄軍,就存在如下問題:這個時間表能否得到履行?這實在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但時間延遲并不等于黃了,畢竟在時間延遲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金錢問題,所以一旦俄羅斯能獲得印度的資金支持,再加上普京原本的雄心,T-50在接近2013年的時間交付。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另外,再說一點題外話,最近俄羅斯同意美國的主張,伊朗問題變得撲朔迷離,這使人們再次捕捉到俄羅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影子,前幾年俄羅斯之所以突然硬氣起來,國防預算也大為增加,完全是石油財富的光芒,現在石油價格在美國的操縱下又回落了,俄羅斯的口袋干癟了,而一旦美國對伊朗動武,最大的受益國,就是石油資源極其充沛的俄羅斯,到時候俄羅斯會在戰略上得到極大的主動優勢,也會為自己的軍工注入更多的“血液”,到時候(誰知道會不會來臨)T-50恐怕進度會加快許多。
對比F-22——T-50的特殊之處
雖然說T-50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服役毫無疑問,理由早在前面已經闡述,最大的問題無非是能在什么時候服役以及服役時間段能產生的影響。在這里先討論一下T-50的特殊之處,當然部分只能是預測,對比著F-22來看(T-50就是比照著F-22來的,連尺寸都差不多),后浪能否把前浪“拍死”?卻有些難了。
當年蘇-27的原型機T-10研發的歷程幾乎和T-50一樣,直到T-10的3號機制造出來以后,AL-31F才滿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為蘇27的動力系統,而之前一直用的是AL-21F-3的升級版,而且各國也有這個慣例,所以且不能因為俄羅斯在發動機方面的滯后就全面否定此次試飛的意義。應該說,從此次試飛我們看出俄羅斯對T-50存在如下調整:
第一,盡管難說很成功,但放棄當初的鴨式布局,肯定有對隱身性的考慮,說類似于F-22的前半段——菱形翼,也無非是F-22的這種布局是對隱身、機動、航程等做了更好的平衡,借鑒一下又有什么過錯?同時,其采用可動邊條技術,該技術作用很類似于三翼面的鴨翼,能夠降低阻力,提高升力,但同時其又是翼身融合技術,自然減少了雷達反射截面機,提高了隱身性能。這是其成功之處,但在隱身方面,T-50又保留了和蘇-27一樣的尾部,特別是尾椎設計,不知道這是出于對蘇-27的繼承還是在技術不達標時的一種無奈。另外,由于俄羅斯目前的離子隱身技術并未實用化,所以未來其隱身性能注定要弱于F-22一段時間。
第二,機動性方面。T-50扁平的機身顯然也延續了蘇27的設計,具備較大升力系數,同時機翼前緣后略角似乎大于F-22,這表明T-50似乎對高速飛行以及超音速攔截能力有更多的設計考慮。雖然T-50的進氣道位置和蘇27相近,能提高大迎角性能,但卻采用了F-22那樣的矩形斜切進氣口,但進氣道又不是F-22那樣的S形進氣道,不利于隱身。由于發動機的強大動力,估計也借鑒了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在短距起降方面的經驗,具備突出的起降能力,能在300米~400米距離內起飛,降落需要500米,而F-22起飛距離達610米,降落滑跑距離則900多米,顯然T-50在此方面勝過一籌。
第三,在發動機以及航電雷達系統方面。如果按照T-50現采用裝備進行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但僅僅從其將要預裝的AL-41性能來說,仍低于美國的F119渦扇發動機(從目前的指標來看,AL-41的最大推力是88千牛,最大加力推力在145千牛級,兩個指標都低于美國的F119渦扇發動機,后者的指標分別是98千牛和155千牛),這也是蘇/俄發動機的一貫劣勢,所以機動性應該比F-22略差,所以通過加大升力來彌補,目前不但AL-41處于完善中,在探測雷達方面,也就是“雪豹”E,盡管俄方聲稱雷達能發現400多公里以外的目標,對雷達反射面積為0.01平方米的目標迎頭探測距離可達90千米,能同時跟蹤60個目標并打擊其中的16個,從數據上看許多方面優于APG-77,但由于不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可靠性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均不如美國F-22的APG-77,這也是探測距離和F-22大致相當而俄羅斯并沒有大肆宣揚的原因。而在航程方面,T-50預計在5500公里左右,略大于F-22的4800公里。
第四,火控以及武器系統。在火控系統方面,雖然俄方資料對此沒有過多描述,不過從T-50試驗中僅僅注重驗證氣動外形以及飛行性能也可以看出,火控系統肯定不會是新鮮貨色,估計也應該是與蘇-35采用的相同火控系統,但T-50將采用先進的頭盔瞄準具,所以在火控方面并不輸給美國多少。但是,T-50的新型火控系統研發,估計比發動機的研發還要滯后——就在T-50試飛不久,就有俄羅斯的航空專家和政府唱反調說T-50能在8年后量產就不錯了,指的就是其各個系統還沒有做好準備。而在武器方面,T-50和F-22也很類似,都擁有一門機炮,所不同的是F-22是一門6管20毫米機炮,備彈480發,T-50是30毫米機炮,備彈150發,考慮到俄羅斯一貫重視武器威力的傳統,機炮一直比西方的口徑大,完全可以理解。武器方面,除了內置彈倉,均設計有機翼下的武器掛架,以方便不需要隱身任務時執行對地攻擊等任務,T-50能掛載幾乎所有蘇系戰機掛載的武器,最大的不同是其宣傳的射程達400多公里的遠程空空導彈,但其真實性很讓人懷疑。不過,相對于F-22彈艙內僅能掛載6枚AIM-120C的載彈量,2枚響尾蛇導彈,又或者其他對地攻擊武器,如SDB小型炸彈或者“捷達姆”等,T-50的設計似乎能掛載更多的導彈,雖然也是兩個彈倉,但由于采取機身縱列的方式,使得彈倉容積增大,理論上能掛載更多的武器,即使掛點一樣多,但掛載大號的武器應該更加容易。另外,T-50多達8個外掛點,雖然能掛載較多武器,但隱身性顯然已經完全消失。可以說,無論先走一步的F-22,又或者彈倉是否已經真的設計出來的T-50,在武器方面都有很長的路要走,F-22尚沒有開發出專用的武器,T-50更是連機身還沒定型呢。
所以,即使T-50能夠及時服役,也注定和F-22有一定的差距。至于說俄羅斯的等離子隱身技術等能在什么時候采用,目前無人知道。即使采用,也只不過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整體而言,處于劣勢。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原因,短期內追趕上是不可能了。
對俄羅斯國防戰略及相關方面的影響
T-50的試飛雖然沒有F-22那樣重大的影響,但也堪稱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至說是暗流洶涌。首先對于俄羅斯來講,相對于以前的蘇-37或者蘇-35BM,T-50畢竟是一型真正的四代機,一旦各個分系統都經過了檢驗,無疑會最終宣告其成功,雖然這一天不一定在2013年,但絕不會太“遙遠”,尤其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在去年11月份,普京宣布俄羅斯2010年的國防工業財政撥款達到了430億美元(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2010年俄羅斯軍隊將新增30枚陸基和海基戰略彈道導彈、5套“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300輛坦克和裝甲車、30架直升機、28架戰斗機、3艘核潛艇、1艘水面主戰艦只和11顆衛星。俄羅斯還將從2012年升級其現有的軍用通信系統,相對于以往,這堪稱俄羅斯在國防方面的大手筆),2009年大約400億,而2005年才180億,2001年更只有78億,2000年居然只有50億左右,這種對比無疑可以看出俄羅斯在經濟一定程度的復蘇后對于國防工業的雄心再度燃起,更多的財政投入無疑會刺激俄羅斯軍工的發展。
可以說,在充足的資金的支持下,俄羅斯一系列的軍工科研項目都會再度崛起,T-50自然也不會例外,尤其是俄羅斯在利用外來資金的情況下,這一趨勢肯定會更加加快。而一旦T-50服役,雖然T-50的定位是一款性能略低于F-22的前線戰斗機(該機和F-22連空重、載重以及最大起飛重量都基本相當),其必定兼具一定的對地能力。同時,該機在滿足國內需求時,必然會進入戰斗機出口市場,而這勢必會如降低該機的研發成本以及單價,此就會帶來如下影響:1.對于目前處于戰略防御地位的俄羅斯而言,使其具備了和F-22在空中對峙的機型,改變在軍事上的被動地位;2.對于從美國等西方國家無法獲得先進戰斗機的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被美國敵視的國家,多了一項選擇;3.進一步增強了俄羅斯在武器出口方面的競爭力,擴大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特別是能拉住印度,目前俄羅斯武器的最大進口國印度對俄制武器越來越不滿意,和美國也越走越近;4.通過出口T-50,俄羅斯能獲得巨大的軍火貿易利潤,同時為俄羅斯發展更加優良的戰斗機奠定理論的以及經濟的基礎,要知道,美國目前已經在醞釀美國版本的第五代戰斗機,如此各個國家必然會再次掀起研發戰機的高潮;5.可能會迫使F-22重新上線,并出口到其他西方國家,F-22的成本也會因此下降,因為F-35在面對T-50時并沒有優勢可言。
但是T-50如果得以順利投產,對于我國而言,卻不見得是好事,雖然近二十年來我國從俄羅斯獲得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度改變了我國在國防方面的窘境,也為我國發展新型武器系統做了很好的技術借鑒,但由于和印度的邊境問題,又由于俄羅斯和印度早在冷戰中就形成的特殊關系,在武器出口方面,印度似乎總比中國獲得的俄制武器在性能上高出一籌,而T-50更是印度投資的項目,到時候T-50能否向中國出口恐怕印度的阻擾因素會更大。當然了,從另一個角度看,擁有一定技術基礎的中國,在經過獨立研發殲-10的技術錘煉后,完全有能力研發出自己的下一代戰機,雖然印度可能會很快獲得T-50,而我國的下代機仍需要時日,印度暫時具備戰略優勢,更是對鄰國巴基斯坦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但在我國的四代機服役后,這一局面將徹底不復存在。同時,雖然號稱俄印共同研發,但印度資金介入較晚,俄羅斯下代機的技術在之前恐怕已經進入了技術凍結期,而印度在武器開發方面一向志大才疏,T-50是單座型,印度能否開發出自己的雙座型號,能在什么時候,能在多大自有技術程度上開發出自己的下代機,恐怕要打上許多問號,原因很簡單,LCA就是例子,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結語
可以說,T-50如果把握得好,俄羅斯將迎來自己在航空領域的再次崛起,畢竟對于下一代戰機,一旦在近期完全開發成功,影響將會極其深遠,而一旦俄羅斯在此方面拖沓一下,則會對俄羅斯的航空工業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此,同樣在發展四代機,力圖全面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人們,應該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T-50今日的貌似主動,其實仍被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