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設置將軍的國家有100多個,但設置元帥甚至大元帥的國家只有十幾個,包括俄羅斯、朝鮮、古巴、英國、法國、印度等。在這些國家,元帥銜也不是輕易授予的,戰時一般只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往往作為榮譽,甚至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
美國的軍隊規模與參戰歷史本來足可以設元帥,但最有希望當上元帥的馬歇爾將軍的名字與“元帥”在英語里發音相近,而且他不愿意越過一戰英雄——五星上將潘興,由此確定了美軍的最高軍銜只能是五星上將。
至于卡扎菲的情況,當年他帶領軍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時,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并晉升為上校,一直聲稱“不想忘本”。另外,利比亞三軍總兵力只有6.5萬人左右,若總司令是元帥或者上將,則下面層層升官,憑空多出一群將軍各自領導數量不相稱的部隊,意義不大。這也說明,軍銜的設置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應結合本國實際。
軍銜制的用處很多,其中之一是,借助它能迅速確認“誰聽誰指揮”。容易出現麻煩的是多國聯合作戰的場合,各國盟軍不易憑軍銜高低一下子搞清“誰聽誰的”。比如有的國家有元帥,將軍分三級,有的國家無元帥,將軍分四五級,假設兩國軍官相遇,“誰領導誰”就成了大問題。如果從上到下重新數一遍,再決定“誰的官大”,很容易誤事和產生矛盾。考慮到這一點,北約采用了數字加字母的統一軍銜代號模式:美國的五星上將與英、法的元帥在北約內統一代號為“OF-10”級軍官,到少尉統一為“OF-1”級,士兵則統一劃分為從“OR-9”級(總軍士長)到“OR-1”級(二等兵)的9級。
(溜達的魚薦自《陽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