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來美國啟動對我國出口C-130J的消息沸沸揚揚,這是否是美國解除對華軍售的開始?美軍究竟如何看待中國空軍的發展?這篇文章體現了美國軍方對中國空軍現代化的態度。本刊刊登此文并非贊同或證實其內容或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1999年1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50周年紀念會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宣布,中國將“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這標志著中國戰略的重大轉變。自從建軍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采購、人員培訓,以及作戰條令等,都是圍繞國土防空展開。為了落實江澤民提出的攻勢作戰,中國空軍需要實現戰機裝備的現代化,修改戰略、戰役和戰術準則,重新調整訓練科目。近年來,中國軍隊為了發展其空中作戰能力,正迅速走向現代化。
本文推斷,中國正在發展有限的進攻型空中力量,作為對周邊鄰國和美軍在太平洋的行動的威懾。中國無意貫徹戰略空軍的指導思想,而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即運用傳統的戰術平臺來開展對中國周邊的戰略行動。
中國對進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
在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裝備和作戰思想發展之后,中國空軍開始迅速走向現代化。為了解決打贏現代化戰爭的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了一場軍事革命,通過獲取新裝備,改善指揮和控制的基礎設施,加強軍事訓練來提高自身能力。這場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改善中國空軍的進攻型能力。
獲取新裝備
在經過一段以發展國產飛機為主的有限項目時期后,中國空軍加大了對國內和俄羅斯飛機的采購。中國空軍現代化進程中最顯著的部分,是獲得先進的攻擊機、空中加油機、空中預警和指揮系統飛機。具體地說,中國空軍獲得了先進的多功能戰斗機,包括俄羅斯蘇27和蘇-30戰斗機、國產殲-8和殲-10殲擊機、“伊爾”-76運輸機,以及中國自己研制的空中預警和指揮系統平臺。這些種類不同的飛機為中國提供了空空,空地戰術作戰能力,但是由于缺乏遠程轟炸機,中國無法將其空中力量投送到太平洋以外。
目前中國轟炸機部隊的主力是120多架轟-6中程轟炸機,此外還有強-5強擊機和殲轟-7殲擊轟炸機。轟-6是中國最大的轟炸機,載彈量2萬磅,而美國B-52的載彈量為6萬磅。轟-6作戰半徑也比B-52轟炸機要小得多,從而限制了轟-6在太平洋的行動。強-5和殲轟-7的載彈量和作戰半徑更小,制約了這些飛機到達中國周邊國家的能力。2007年1月,網上消息顯示,中國開始生產轟-6的改型轟-6K,能夠攜帶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武器,作戰半徑達4000千米。轟-6K使中國能在遠遠超出其國境以外的地區行動,但因缺少海外前進基地而無法在全球范圍投送其空中力量。
為了解決空中加油的需要,中國在九十年代把幾架轟-6改裝成加油機,并在2005年從俄羅斯訂購了八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雖然中國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軍事行動環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懷疑。和美國空軍585架空中加油機群相比,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有的加油機數目僅為很小一部分。中國飛行員的空中加油經驗也很有限。雖然中國早在大約20年前就獲得了空中加油機,但是直到2005年才實現了海上空中加油。此外,由于中國戰斗機大部分都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中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才能彌補這一不足。
改善指揮和控制
要開展空中加油機、殲擊機、戰術攻擊機,以及各種空中平臺協同作戰,需要通過大量的協調,而這種協調只有通過整體和靈活的指揮和控制才能實現。目前中國的指揮和控制依靠的是過時的通訊系統,造成命令和指揮傳達延誤。發展中國自己的空中指揮和控制平臺,諸如KJ-2000和KJ-200的指揮、控制、情報、監視和偵察空中預警機,使中國具備了執行空中作戰管理的能力,而空中預警機是中國空軍改善指揮和控制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一直在持續開發用于實戰的空中預警機技術。KJ-2000空中預警機已經在中國空軍投入-服役。
加強訓練
近年來,中國空軍修改了,訓練計劃,以此來改善人員素質,提高戰斗力。中國空軍制定了訓練演習,讓飛行員在各種復雜條件下執行實戰飛行任務。此外,中國空軍還針對與臺灣和美國的潛在沖突開展戰術訓練,讓飛行員演練空空,空地戰術,以此提高精確打擊能力。在(最近剛增加的)進攻型訓練中,中國以蘇-27和殲-8模擬臺灣“幻影”2000和F-16戰斗機的戰術。
中國還增加了聯合與協同訓練,以提高和外國軍隊在海外聯合行動的能力。中國2002年的協調聯合行動計劃中加大了中國空軍的聯合訓練。未來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包括更多的聯合行動,也就是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其它組成部分,主要是海軍航空兵,將協助中國空軍執行攻勢作戰。中俄2005年軍事演習強調了中國空軍的精準攻擊能力,動用了空中加油機、轟炸機、戰斗機和空降部隊。在2006年,中國在和塔吉克斯坦軍方舉行的一次演習中展示了中國的遠程空運能力。這兩次演習都顯示了中國努力改善進攻能力的企圖,同時也暴露了現有能力對中國影響周邊國家的局限性,不過這個局限,在今年上合組織演習中彌補得很好。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
中國采購多功能戰斗機和預警機,以及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的事實,迫使外界猜測中國軍方領導人如何界定進攻型空中力量。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將戰術平臺與戰術及戰略指導思想結合而成,亦即形成本文所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這一指導思想是用戰術上的多功能戰斗機來攻擊傳統的戰略目標,包括指揮系統、工業設施和政府首腦藏身之所。此外,他們還執行戰術任務,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優勢作戰。
中國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質表明,中國把其面臨的潛在威脅局限于周邊國家,目前并不謀求將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該地區之外。雖然性質如此,中國將會繼續空軍的現代化,假以時日,勢將發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軍。
美國的反應
中國是否部署針對其鄰國和此地區美國駐軍的進攻型空中能力,這種可能性仍有待觀察。中國2004年國防白皮書稱,中國空軍的使命已經從本從防空轉變為攻防兼備,白皮書還說,中國堅持防御性質的國家政策,“永遠不會謀求擴張”。雖然這一政策意味著純粹的領土防御使命,中國空軍進攻型能力的發展,似乎跟這種宣示相矛盾。中國最近獲得的諸如轟6K轟炸機平臺,在空中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的支援下,使中國有能力把力量投送到熱點地區,例如臺灣和中越兩國于1988年曾發生沖突的南沙群島。如果中國的確致力于建立一支防御性的軍隊,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將僅僅是作為一種威懾手段。
盡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空軍進攻型軍力的發展,仍然對區域的穩定構成威脅。中國將其軍事力量投送到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能力,危及著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影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在太平洋維持軍事主導力量,但是最近中國軍力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即使中國承諾和平崛起,采購殲10和蘇-27戰斗機可能仍會使中國空軍成為美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的一個區域性的、技術方面的對等競爭者。中國的軍事化可能導致諸如日本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發展更具進攻型的軍事力量。日本和韓國最近表達了對中國軍力提升缺乏透明性的關切。中國可能通過增加其軍事能力來加以回應,從而出現螺旋式的軍事競賽,最終可能導致外交關系緊張,或者軍事對峙。中國空軍還可能將戰力投送到中亞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依賴這些國家的供應。
為了維持太平洋地區現有的力量平衡,美國必須限制中國空軍的攻勢作戰能力。前(美軍)太平洋司令丹尼斯·布萊爾海軍上將宣稱,“我們尊重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其大陸的權力,但是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海洋和太空(是)我們的。”中國人天生有權捍衛自己的主權,但是美國必須和其全球盟友一道限制中國發展進攻型空中能力。
限制軍事技術轉讓
中國十分依賴外國來實現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努力從俄羅斯、以色列、法國和德國尋求軍事優勢技術。中國空軍這種依賴外國供應的發展途徑,使美國可通過鼓勵或者懲罰措施來影響許多向中國提供武器的供應商。從法律上講,美國能禁止包含美國技術的武器系統的轉移。但是近年來,美國甚至已經阻止了并不包含美國部件的先進軍事硬件對中國的銷售。
以色列是中國第二大武器供應商,而美國在以色列武器銷售計劃中起到重要的杠桿作用。2000年,美國的壓力使以色列無法向中國銷售其“費爾康”空中預警及控制系統。美中委員會還敦促國會向歐盟施壓,繼續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委員會相信,解除對中國實施的禁運,將加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即使禁運仍然有效,歐盟對中國的軍事高技術設備的出口從2001年的0.54億歐元,增加到2003年的4.16億歐元。
為了制約中國進攻型能力的發展,美國必須持續向歐盟施壓,維持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此外,美國應該敦促歐盟國家把能夠向中國出口的技術指導政策標準化。凡遵守這些指導政策的國家,凡停止向中國進行軍事技術轉讓的國家,應當獲得鼓勵,如軍事援助,以及參與美國領導的聯合武器開發項目的資格,如“聯合攻擊戰斗機”項目;那些選擇繼續向中國出售先進軍事硬件的國家,則應面臨類似以色列受到的限制。
開展有限接觸
為了阻止或至少延續中國空軍發展進攻型軍力,美國必須采取軍事威懾及禁運與和中國軍方有限合作“同時并舉”的策略。一些美國人擔心與中國武裝力量進行合作性的接觸,會讓中國人學到作戰思想和策略,從而提高他們對美攻擊的能力。雖然這種憂慮有其合理之處,但交往能促進軍事方面的更大透明性,改善美中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建立高層領導人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減少美國和中國軍隊發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做好軍事準備
中國明顯謀求避免使用進攻型軍事力量,但“出奇制勝”始終是中國作戰思維中的一根支柱。因此,美國軍方必須時刻準備對中國采取的任何進攻型行動做出反應。美國空軍目前向中國東南方向3000千米以外的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B-1、B-2和B-52轟炸機。這些轟炸機,以及在日本、韓國和夏威夷的其它美軍轟炸機是對中國進攻型行動的強有力威懾。
除了向太平洋部署先進飛機以外,美國必須在武器系統和作戰準則方面保持超越中國的質量優勢。雖然美國空軍裝備目前在技術上超過中國空軍,但美國空軍必須發展能夠在可能沖突中有效部署對抗中國的戰術。為了繼續確保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美國必須在獲取新的戰爭平臺的同時,發展其戰術,為美軍與中國發生潛在的軍事沖突做好準備。
結論
中國空軍不斷增強的進攻型能力,以及中國軍隊意圖的不明確性,構成對美國和區域盟友的潛在威脅。中國空軍在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經歷了長期的停滯之后,已經步入一個迅速現代化的階段,包括獲取諸如蘇-27和殲-10等平臺,并實現了轟-6空中加油機和空中預警機等平臺的現代化。中國能動用這些系統,以本文所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方式,來完成戰略和戰術使命。
即使僅作為一種戰略威懾,中國一旦擁有能夠打擊北美目標的遠程轟炸機而具備全球奔襲作戰的能力,將對美國構成嚴重的威脅。中國投送能力的增強。也會加強中國在諸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世界重要地緣戰略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利益正在增加。由于中國軍方未來的意圖基本上不為人所知,美國必須限制中國進攻型軍力的發展,并鼓勵中國發展一支“負責任的空軍”,即一方面限制中國空軍接觸進攻型武器系統,另一方面通過雙邊交往來促進美國和中國空軍的相互了解。鑒于中國具有改變全球空中力量平衡的潛力,美國必須趕在中國空軍發展出抵達全球的進攻型能力之前,果斷加以限制和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