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日益升溫的伊朗核計劃讓美國等國際敵對勢力備感不安,持續不斷的武器研發也令伊朗在大眾心中更加神秘莫測,美國、以色列乃至周邊阿拉伯國家的神經都為伊朗的一舉一動所牽動。而在這一系列以伊朗為焦點的國際博弈抗衡中,一張號稱“全世界最復雜的大網”逐漸被牽扯出來,這就是長期神秘的伊朗間諜網。
不平凡的歷史
冷戰初期,伊朗是美蘇爭奪焦點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扶植已被推翻的伊朗禮薩·巴列維王朝重掌大權,使伊朗成為遏制蘇聯“腹部”的前哨基地,不惜給予伊朗大量經濟、軍事援助。1957年,伊朗國王巴列維致信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請求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幫助組建一個特務機關“薩瓦克”(當時大規模培養間諜和搜集分析情報只有超級大國才能承擔),主要對付國內外企圖顛覆王權的勢力。“薩瓦克”鼎盛時期公開身份特工達2萬多人,掌握著伊朗全國民眾的詳細身份信息,還對海外“重點人物”實行滲透盯防。今天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當初“薩瓦克”和蘇聯克格勃、美國CIA被認為是世界上覆蓋最廣、地域最多、情報最洋細的三大情報機構。
然而強大的間諜機構和軍隊不能挽救民心盡喪的國王,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巴列維國王被廢黜并赴美避難,伊朗一夜之間與美國從盟友變成敵人。不過長期受到“薩瓦克”打壓的伊朗革命派也沒有忽視間諜的力量,革命勝利后新設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情報機關,互不統屬,各負責特定領域。幾經調整后,國家情報與安全部(NISD)是伊朗最高情報機關,革命衛隊的情報分析部、伊斯蘭革命委員會的情報鑒定中心等不下10個單位則從事特定方面的情報工作。
冷戰告終并不代表天下太平,以間諜戰為主旋律的暗戰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默默進行。作為中東舉足輕重的大國,伊朗情報機構在培養間諜方面早已不必抄襲CIA,獨具特色地走出新路:候選人在“驗明正身”后,只需一名在職情報人員的推薦即可加入。如此一來,不少在職人員紛紛介紹朋友、親屬等參與情報收集、間諜滲透等秘密活動。同時,N1SD間諜培訓奉行“寬進嚴出”的原則,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極大精力,必須經專家指導以及長期的艱苦訓練。如此學成出關的間諜再輔以伊朗人果斷靈活的性格,其水平之高毋庸置疑。
平民間諜網
據西方情報機構估計,NISD至少有1.5萬名全職員工,還有數以萬計的外圍線人,在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國與美國、以色列特工展開“無形較量”。
就在幾個月前,科威特宣布破獲一個安插在其境內的伊朗情報小組,成員多為潛伏在科威特政府各部委的伊朗NISD臥底。令人驚嘆的是,這個情報小組搜集了大量關于科威特軍隊以及駐科美軍的情報,包括軍事基地詳細地圖、各個基地軍力部署等。據說,這些“戰果”讓科威特和美國軍方人士看到,個個都驚呼“恐怖”。事實上。不僅僅在科威特,伊朗的間諜已經遍布阿拉伯各國。獲取了大量極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伊朗和阿拉伯各國均屬伊斯蘭世界,有著共同的信仰和極為相似的生活習俗,但這種歷史上曾經根深蒂固的伊斯蘭親密關系如今已然發生變化:由于伊朗對外政策向來強硬,尤其是再三重申發展核計劃,使得大多追求安穩的周邊阿拉伯國家極為擔心;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勢力在冷戰后大肆擴張,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選擇親美立場,而伊朗曾經深切感受親美光鮮外表下的痛苦,由此開始不信任曾經的伊斯蘭兄弟。
隨著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惡化,伊朗開始廣泛在阿拉伯國家安插間諜,主要是通過監視這些已經不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曾經的朋友,進一步獲取美國情報,維護自身安全與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拉伯國家活動的伊朗間諜不單單是伊朗人,也有大量本地阿拉伯人,形成伊朗龐大的平民間諜網。這些人的共同點是貧困,貧困的生活使得他們非常不滿政府高層親美獲取自身利益,加上自身生活壓力,使他們在精神和物質雙重作用下相繼投靠了伊朗情報組織,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所在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情報,換取不菲的報酬和“成就一件正義之舉”的自豪感。雖然這些不同社會階層的“客串間諜”提供的情報紛繁復雜,很大一部分在專家眼中價值不高,但不可否認,這種“廣撒網”情報工作方式已經為NISD做出巨大貢獻,而且往往能在對手毫無察覺間獲得“高級手段”難以獲取的信息,畢竟沒有什么秘密能長期瞞住人民的眼睛。
雙面間諜阿里米
一件間諜案讓伊朗間諜網名聲大噪,也驅走了世界各國對其有意無意的忽視。
當地時間2010年7月12日晚10時,一名男子突然闖進巴基斯坦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申請政治避難。人們很快得知,他是去年6月在沙特朝圣期間離奇失蹤的伊朗核科學家沙赫拉姆·阿里米。
據西方人士稱,阿里米深人參與了伊朗核計劃,而思想上有“自由傾向”,是不可多得的“從內部拯救飽受神權獨裁壓迫的伊朗人民,拯救因伊朗核威脅而脆弱的中東的專業人才”,對其評價之高令人汗顏。2010年6月,阿里米“私自”赴沙特參加伊斯蘭朝圣(由于沙特親美,所以伊朗穆斯林赴沙特朝圣雖然許可,但需要事先申請檢查),不久神秘失蹤。西方情報界立刻宣稱阿里米“投奔自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還迫不及待地宣布這是“重大成果”,因為阿里米是CIA安插在伊朗的,是“深入虎穴”調查伊朗核計劃進展的美國間諜,為防止其身份暴露,CIA和“友好國家情報人員”共同秘密將其轉移。伊朗對此說法嗤之以鼻,并且稱阿里米是美國人非法綁架的,而美國人居然還侮辱這位“民族英雄核物理科學家”的名譽,令人齒冷且無比憤慨。更絕的是,雙方情報機構還公布了阿里米的錄像,明明錄像上是一個人,但說出的話卻截然相反,自然伊朗公布錄像支持“綁架說”,美國公布錄像支持“投奔自由轉移說”。
正當這個“故事”將以美伊雙方喋喋不休的爭吵而不了了之時,隨著2010年7月12日阿里米在巴基斯坦駐美大使館現身(巴基斯坦和伊朗關系尚可),更為驚人的消息爆出:阿里米實際屬于伊朗國家情報與安全部(NISD),負責搜集美國在波斯灣的軍事情報,他實際上是一名效忠伊朗政府的穿梭于美伊兩國情報部門之間的雙料間諜!
據說,阿里米是近些年來美國獲取伊朗核計劃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樣看來,美國獲得的那些情報的可信度要打上大大的問號。而不論他的雙面間諜身份是否屬實,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在同伊朗進行自認為高效的間諜戰,但同時也遭遇著一場范圍極廣的令其防不勝防的反間諜戰。NISD的前身“薩瓦克”畢竟是美國CIA為幫助盟友巴列維國王維護統治而全力扶植的,CIA絕大多數獲取情報策略乃至間諜工具的研制思路,都被NISD學習和借鑒,這使得美國對付NISD實在辦法不多。
結語
而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堅實盟友,以色列對伊朗的間諜網也感到非常不自在。令以色列頭疼的不單單是伊朗強烈的反以情緒、不斷發展的核計劃,更有與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針鋒相對的伊朗NISD。近年來總有傳言稱以色列將與伊朗開戰,是否屬實暫且不論,但可以確認的是,NISD大量竊取以色列情報,使其軍事行動對于伊朗而言不再是神秘和恐怖的,伊朗可以擁有足夠情報和足夠時間作出反應,情報網絡會為伊朗政府與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帶來更多變數,也使以色列更不敢輕舉妄動。
惟一可知的是,伊朗情報組織不斷發展進步,間諜素質不斷提高,已然成為了一支無法忽略的情報力量,也為伊朗國家安全和獲取國家利益做出巨大貢獻,而這絕不是結束……
(司志政薦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