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總是對文中的少年津津樂道:你瞧,少年在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的情況下逆勢而動,是何等勇敢;少年為了引起吳王的注意,在王宮花園相機而動,是何等耐心;少年根據花園的情境應景而動,勸吳王曉以利害不露聲色,是何等機智;少年不在大庭廣眾下勸說,而是選擇單獨溝通,因人而動,是何等巧妙。透過字里行間,少年豐滿的形象躍然眼前。在少年耀眼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同學們很容易對文章另一個主人公——吳王有所忽略,其實,這篇文章同樣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性格鮮明的吳王。
這是一個充滿霸氣的吳王。吳王準備進攻楚國,為的是完成自己的稱霸心愿。對于大臣的勸阻,吳王“固執”地下了“死命令”, 王者的霸氣一覽無余。
這是一個目中有人的吳王。盡管充滿了霸氣,但吳王并不是目空一切,對于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又表現出長者的關愛與謙和。“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關心少年之情溢于言表。聽著少年的故事,吳王“來了興趣”,聽完了少年講述螳螂捕蟬的經過,吳王毫不吝嗇地“夸獎”,表現得十分謙和。倘若吳王缺少了這份關愛與謙和,目中無人的話,那少年就是轉上十個早晨,也不會引起吳王的注意。而且,吳王更不會耐著性子聽少年的故事,那少年的智慧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這是一個聰明睿智的吳王。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聽別人說話,不僅要理解語句本身的意思,還要聽出弦外之音。少年絕不是為了給吳王講一個看似見聞的故事,而是通過故事勸阻吳王。吳王一下子就聽懂了,“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如果吳王是一位昏君的話,哪能聽得懂少年這番委婉的勸說呢?
這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吳王。什么是“固執”?《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堅持己見,不肯改變”。但是,吳王并不是那種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的人,當聽出了少年言外之意的時候,他絲毫沒有顧及先前下的“死命令”,更沒有顧忌自己作為一國之君的威嚴,而是立即打消了進攻楚國的念頭。他知錯就改,更顯示他的人格完美。
總之,吳王的性格是多重性的,有時甚至有些矛盾。其實,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過,我們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