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正值深圳特區(qū)建立30周年。當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兼廣東省經濟特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吳南生同志,奉命到深圳“殺開一條血路”,兼任深圳經濟特區(qū)第一任市委書記、市長,開辟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qū)。他勇立潮頭,不怕風急浪高,以“要殺頭就殺我吧”的氣概,為特區(qū)披荊斬棘,探尋新路。離休后,他仍然一直關注特區(qū)發(fā)展,對國家命運深入思考。當輿論監(jiān)督面臨困境時,他與任仲夷拍案而起,上書疾呼,盡顯錚錚鐵骨。
在經濟特區(qū)建立30周年前夕,年將90的吳南生同志接受了《炎黃世界》雜志的采訪,坦率直言,暢抒己見。
特區(qū)還要繼續(xù)“特”下去,為中國民主政治改革探路
《炎黃世界》:現(xiàn)在很多人說:“特區(qū)不特”了,吳老你對這一問題有何看法?
吳南生:此前特區(qū)之“特”,精髓在于改革掉僵化的、以為這就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左”的以至極“左”的思想仍占著上風。因此,要改掉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辦特區(qū),把國外資本引進來,讓人家賺取利潤,這是否符合馬列主義路線?這是當時意識形態(tài)激烈交鋒的一個焦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特區(qū)當年的任務確實已經基本完成,各地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中公平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區(qū)是“不特”了。
但從使命說,特區(qū)還要繼續(xù)“特”下去。小平說,特區(qū)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現(xiàn)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還在“過大關”,進入矛盾重重的深水區(qū),特區(qū)還要繼續(xù)肩負起試驗田的使命,繼續(xù)為中國改革探路。
如果說,前30年特區(qū)為中國貢獻了“市場經濟”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寶貴實踐,下一個30年特區(qū)應該為完善市場經濟和為中國的民主政治探路。關于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我認為,它們都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很多人都不知道,深圳從1979年到1990年長達11年都沒有設立人大、政協(xié),我們曾想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留下一定的試驗空間,可惜后來因種種原因沒有實施下去。
鄧小平同志為改革規(guī)定了三條要求
《炎黃世界》:吳老能否就政治體制改革問題談一些看法?
吳南生:其實,1980年8月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已經有明確的說法和交代。
小平同志說:“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更長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所以,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能利于實現(xiàn)這三條來檢驗。”
他說這番話的時間是1980年8月18日,政治局討論通過這一講話的時間是8月30日。而特區(qū)條例公布的時間是8月26日,都已30周年了。
在紀念特區(qū)建立30周年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認真注意當年由政治局通過的、小平的三條要求,實現(xiàn)得怎樣?這三條要求的本質又是什么?
第一條,“在經濟上趕上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09年中國的GDP總量是4.91萬億美元。最近新聞報道說,我們今年第二季度GDP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的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約為日本的1/10。應該說,我們在經濟領域中的改革工作是有成效的。當然要趕上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要作很大的努力。
但我們已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它正在迅速發(fā)展,為了適應這一新發(fā)展,它正向我們提出強烈的要求,這要求就是小平所說的第二條要求:“在政治上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至于第三條:“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這也是正在發(fā)展中的生產力的要求。
下一步應首先開放輿論,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
《炎黃世界》:你認為實行民主政治改革應該如何具體進行?
吳南生: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民主政治的深化和進步。
我是個積極主張改革的人,但我又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我認為,現(xiàn)在的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進行這場改革。我建議,逐步放開,逐步地提高民眾的社會承受力,提高人民的理性,逐步地加大改革的力度,直至實現(xiàn)民主的目標。目標是唯一的,但具體的途徑則不是唯一的。
我個人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第一步應該是落實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知情權”和“表達權”,進一步開放輿論。這一方面可以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這在中國目前權力制衡不到位、法治不健全的情況下尤為必要;更重要的是開放輿論可以開啟民智,開啟官智,通過心平氣和的理性討論和意見交換,就民主化的利弊、目標、程序、時間表等種種具體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以達成基本共識,中國的民主轉型就可望避免不良勢力的擾亂,事半功倍,以較小的代價爭取最大的成效。
關于開放輿論,我們有必要再聽一下“老祖宗”的說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開卷就用詩一般的語言說:“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羅蘭發(fā)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yōu)槭裁磪s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新聞出版自由不會造成‘變動的局勢’,正如天文學家的望遠鏡不會引起宇宙系統(tǒng)的變動一樣。”
現(xiàn)在我們有些官員,一聽到“輿論監(jiān)督”就臉色發(fā)青,少數(shù)或很少數(shù)人還“心懷憤恨”。這都是由于缺乏“民主鍛煉”,“身心虛弱”的結果。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所以說還有一個“開啟官智”的問題。
當前要特別警惕權力與資本的結合
《炎黃世界》:你認為目前我國社會最危險的傾向在什么地方?
吳南生:從國際上、從我們自身的實踐,歷史的經驗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要重視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改革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要求的上層建筑。
在這里,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要警惕那些鉆入市場的權力。要知道,權力和資本都是無限地擴張的。資本的貪婪,盡人皆知。而“權力趨向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這一警語,是古今中外有無數(shù)事實可以證明的。只有民主政治是限制權力無限擴張的政治制度。所以鄧小平說,要“在政治上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也就是說要用高度民主的制度來保證國家不走彎路,長治久安。我們不是天天都在說“穩(wěn)定”嗎?這才是真正的穩(wěn)定。
現(xiàn)在要特別警惕權力與資本的結合。本來,我們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是將重要的資源和資本掌握在國家手里,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這也可能帶來很大的風險,就是權力、資本和資源結合在一起,容易滋生腐敗,容易導致利益集團侵占經濟增長成果,侵害百姓的利益,傷害社會公平正義。這必須通過政治改革來根治。
現(xiàn)在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一系列理念,特別是“和諧社會”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構思很好。但只有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努力推進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同步改革,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有的學者曾對“和諧”二字進行“說文解字”:“和”,就是每個人都有飯吃,“口”字旁邊一個“禾”嘛;而“諧”呢,是“皆”加一個“言”,讓人人都說話。“人人有飯吃,人人暢所欲言,不就是‘和諧’嗎?”
任仲夷生前與我是鄰居,我們常在湖邊小道上結伴散步,傾心交談。“昔如埋劍常思出,今作浮云不計程。”我們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能盡的力量已十分有限。我們?yōu)閲曳睒s、人民富裕、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的點滴進步而高興;當年提著頭顱干革命,許多烈士都在我們前頭犧牲了,我們常常以當年所追求的真理、理想未完全實現(xiàn)而深感遺憾。但是,《共產黨宣言》早就預言過人類和諧社會的理想形態(tài):“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我始終堅信,這樣美好的崇高理想是一定會實現(xiàn)的!
(本文原載《炎黃世界》2010年第5期,已經由吳南生審定)
(責任編輯 洪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