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有兩部電影十分吸引人眼球。一部是美國的《阿凡達》,一部是我們的《孔子》。
《阿凡達》宣揚的是美國文化,《孔子》宣揚的是中國文化,兩部影片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宣揚自己民族的文化,輸出本國的“軟實力”,但是手段、技巧相去甚遠,最后的效果更是天差地別。
《阿凡達》的主角是一個殘疾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退伍軍人,而他代表的就是同樣雙腿殘廢、1913年擔任美國海軍助理部長的羅斯福。在美國民眾的心中,羅斯福就是一個不屈不撓、意志堅強的人,而在影片中,他被抽象塑造成了“阿凡達”。除了羅斯福,阿凡達身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人的影子,那就是著名的人類學家摩爾根。他在1846年的時候就進入一個印第安人部落,跟他們長期生活。印第安人當時在美國是非常凄涼的,他們的土地、財產等等都被美國政府、白人巧取豪奪了,一貧如洗,成為“被上帝遺棄的民族”。而摩爾根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幫助印第安人跟美國政府打官司,幫助他們把土地從美國政府手中奪回來,還想辦法籌錢幫助印第安人的孩子讀書上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簡單地說,摩爾根代表的就是在美國強勢文化下理解落后民族、幫助落后民族的人。
投射到電影《阿凡達》里,印第安人就是落后的納威人,摩爾根就是那個幫助他們的阿凡達,阿凡達也正是混入納威人內部,跟他們共同生活,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并取得他們的信任后,才展開了一系列對強大的地球人的反抗活動。影片里還有一棵圣母樹,叫愛娃。愛娃本質上是什么?是基督教里面的圣母瑪利亞。納威人可以通過圣母樹傳承文明,這又是什么?這分明就是基督教“三位一體”的體現。(注:基督教認為上帝由圣父、圣子、圣靈三部分組成,圣靈可以簡單理解為上帝的意志,是與人溝通的媒介。)
我們可以簡單地梳理一下了,納威人是什么?不就是落后民族嗎?而阿凡達就是羅斯福和摩爾根的共同體,懷著羅斯福的奮斗精神加上摩爾根的探索精神再加上基督教一直宣揚的“救世”情懷來幫助落后民族。
而在現實生活中,美國打仗時,比如二戰打日本、后來打伊拉克都是有先頭部隊的,不是別的,就是人類學家,也就是影片中的那個女科學家,他們會拼命研究美國的對手,做到知己知彼。有一本書叫《菊花與刀》,它就是二戰結束前夕,美國在考慮是否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時,由軍方出資,委托一位女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國民性最終得出的成果。
影片中每當納威人殺死一個動物時都要進行禱告,彰顯對生命的尊敬。而這些正符合當下最流行的綠色、環保、親近自然等理念。這一切糅合到一起,就是這部橫掃世界電影票房的《阿凡達》的精神內核。
反過來看《孔子》。我們不談《孔子》的拍攝技巧,也不談《孔子》的故事情節,那些都是很老套的,《論語》《春秋》怎么講它就怎么拍,毫無創新可言,我們只需要關心它跟《阿凡達》最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如果你把《阿凡達》轉化為《羅斯福傳》,轉化為《摩爾根傳》,拍成他們兩個人的傳記,以這兩部電影來宣揚美國文化,輸出美國的“軟實力”,那會怎么樣?會有人去看嗎?大家會冒雨排隊去買《羅斯福傳》的電影票看嗎?不會,我們都會覺得無聊!而我們的《孔子》正在用這種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其效果可想而知。
《阿凡達》是用精彩的動畫特技加上平實的故事,向我們灌輸美國文化,大家不但不會反感,反而會被潛移默化。而《孔子》則處處充斥著居高臨下的說教,多么讓人昏昏欲睡!
有中國導演說,中國電影人應該膜拜《阿凡達》。我們要膜拜《阿凡達》的什么?是3D特效嗎?不是,只要肯花錢我們一樣能做出來。是故事嗎?其實它的故事并不是很精彩,甚至有些蒼白。我們需要學習的是《阿凡達》的靈魂,真正的高科技不是3D,而是用特殊的形象表達深刻的理念。我們正處在一個討厭說教的時代,《阿凡達》不是用說教的形式,而是用現代的科幻,用一種最直觀的方式,通過這幾個簡單的人物,把它的理念非常深刻地表達出來,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也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亦舟據廣東電視臺《財經郎眼》節目內容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