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文評改相比,語文教師往往認為,作文命題是教研員的事情,日常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放棄了自己在作文命題方面的責任和研究。
本文試就作文命題的難點與癥結所在,作四個方面思考:
一、作文命題如何系列化問題以及目的性因素。
作文教學系列化的觀點并不新鮮,許多教師詬病于作文教學的低效和重復,力主作文訓練應當注意連續性和系列化,在一定學段里相對成為一個科學的系統。
比如高中作文命題可以按主題分類,例如:1 感悟生活類2 真情實感類3 精彩議論類4 歷史細節類5 讀書生活類6 社會熱點類。也可以按照“寫得出一寫得好一寫得快”的作文教學目標人手。
許多教師出作文題時都是臨時抱佛腳,甚至憑個人喜好在舊復習用書或者網絡上尋找作文試題,這是解決不了作文教學核心問題的,當然,不能排除有一些經典命題可以反復引導學生,但也必須注意融入整個作文命題的系列化系統里。
語文教師可以以一學期為單位,制定詳實的作文命題計劃,包括命題思想、作文題目、命題目標,達到系統高效、科學有序。
歸根結底,教師在作文命題過程中應當貼近學生的實際,結合教學的需要,體現對學生人文關懷。擺脫粗放式、放羊式、隨意型的命題習慣,配套以樣板作文,穿插以“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訓練。
二、作文命題的題干文字要簡明扼要,平易近人。
作文命題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不是閱讀能力,命題時不要在題干文字解讀上為難學生。作文命題的語言形式在學生頭腦中常呈現兩種反應:一是冷反應,指那種讓學生首先考慮“寫什么”、“如何寫才好”的命題,它壓制了寫作沖動,破壞了美感的激發;二是熱反應,指那種立即讓學生動情、有興趣、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的題目,它充分發揮了情感功能,講究感官刺激。
比如2005年福建卷作文題,像猜謎,非常費解,要考生從“兩幅圖”寫出“聯想或感悟”。對很多考生來說,解讀題干文字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像這樣晦澀的怪題,不應當成為嚴肅的高考題目。
筆者個人認為,作文命題應該看起來淺,但寫起來十分有區分度,應當讓真正會寫作文的同學脫穎而出。
三、作文命題應當和作文評改聯系起來。
提高作文訓練的針對性和目標感。作文教學流程中,命題與評改應當不分先后。作文命題得充分考慮整個作文教學的活動,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準備,這樣效果就可以體現出來。
在作文教學系列化的前提下,開展這項工作是十分值得的,因為富有前瞻的作文命題有利于后面階段的作文評改。
四、作文命題和閱讀教學、讀后感的關系。
教師應當善于從閱讀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材料以及主題,進行創造性的作文命題。
潘新和教授甚至說:閱讀是為寫作準備的。他主張所有的閱讀行為,最終都要體現到寫作上。
作文教學的低效重復是長期弊病,學生抱著現有的課文資源不去挖掘,卻成天為沒有素材叫苦連天,教師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讀后感的寫作、是大有作為的一條新路,特別是外國傳統名著,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紅與黑》,也可以讀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現當代小說,比如《穆斯林葬禮》、《亮劍》,寫讀后感的同時,就是練筆和思考的過程,對生命、人生等諸多深刻問題的探討使學生的思想不斷成熟,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寫讀后感還需要教給學生一些技巧,比如不能就事論事。總之,讓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讀寫結合的途徑。
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多種渠道,關注當前發生的一些熱點問題,平時作文訓練的命題可以把這些熱點擇其一二作為話題材料,學生感興趣,也就有話可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