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水如果被含人畜糞便的污水污染,就可能引起腸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等。人們常用大腸桿菌作為判斷自來水是否被糞便污染的指示菌。我國規定,1000ml自來水中的大腸桿菌數不得超過3個。
我們學校的生活用水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東塘水庫聽提供的自來水,另一部分由學校水井提供。為了保證師生生活用水的質量,我們利用研究性活動時間做了如下實驗。
一 實驗原理
大腸桿菌能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上生長,其代謝產物(有機酸)就與伊紅和美藍結合,使菌落呈深紅紫色,并帶有金屬光澤。如果生活用水中含有大腸桿菌,則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上可發現深紫色的菌落。一個菌落代表1000ml樣品中含有一個大腸桿菌。
二 材料用具
漏斗、醋酸纖維素濾膜、三角瓶、抽濾瓶、培養器、鑷子。以上用具在實驗前置于滅菌鍋中,在98Kpa下滅菌20分鐘。
三 方法與步驟
1 水樣采取。
用火焰灼燒自來水龍頭三分鐘,然后打開水龍頭放水五分鐘,再用無菌的三角瓶接取1000ml水樣,每個采水點各取水樣3份,采樣時間、地點、編號見表1:
2 培養基的制備。
稱量:用天平稱取蛋白胨10g、乳糖5g、K2HPO42g、伊紅Y0.4g、美藍0.065g。將稱好的原料放人燒杯。
調PH:用滴管逐滴滴入Imol/L的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并隨時用PH試紙測PH,直到PH為7.20
3 方法步驟。
在9個培養皿中加入上述制備好的伊紅——美藍培養基各15ml,冷凝后待用。將漏斗和抽濾瓶固定好,用鑷子夾住濾膜邊緣,使粗糙面向上,放在漏斗上,將水樣倒入漏斗中,邊抽濾邊加水。
濾完以后,用鑷子將附有細菌的濾膜取出,放在培養基上,使濾膜粗糙面與培養基完全貼緊,不能有氣泡。將培養皿放在37℃條件下培養20小時。
四 實驗結果與論證
五 討論
不同的水樣所處環境不同,水質也不同。
學校兩口水井均取自淺層地下水,但附近均有污染源。1號井水原來是全校師生長期的飲用水(開發時,井水經檢測符合飲用水標準),位于校園東北邊,學校食堂的鍋爐房,其污染源是食堂部分污水和煤渣水滲濾,經地層的過濾作用,滲入井水中的污水已經很少,故基本無污染。
但前幾年,在1號井南50米處建了辦公樓,修有下水道,由于生活用水的排放管道離1號井較近,經過地層的過濾還是對1號井有污染,特別是微生物的污染,所以,建議1號井水現在停止使用。
2號井水位于2棟和3棟之間,生活用水管道離它較遠,且經過地層的過濾,基本無污染,但有隱患存在。
因此,學校應討論讓自來水代替1號井水的供水。自來水取自東塘水庫,已經過消毒和過濾,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以后將是學校的重要飲用水源。
(指導老師:荀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