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3日,一位61歲的日本老人因患胃潰瘍,吐了大量的血,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必須馬上給他動手術輸血,可是,這位病人的血型極為罕見,醫院里根本沒有這種血型的血漿。
主持手術的內藤良一醫生當機立斷,把1000毫升白色液體注射到病人體內,然后進行手術。結果,病人得救了。
這種液體就是新發明的白色人造血漿。說起這種白色人造血漿的發明,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1965年秋天的一個上午,美國科學家利蘭·克拉克教授和往常一樣,在辛辛那提醫學院的醫學研究實驗室里,和他的助手們正在緊張地做著一項生化實驗。
“糟糕!”突然,一位助手輕輕地叫了一聲。原來,他因為一時疏忽,把一只實驗用的老鼠掉進了盛有氟碳化合物溶液的玻璃容器里了。當時大家正忙著,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疏忽。
3個小時后,實驗做完了,克拉克教授才突然發現,那只玻璃容器里的老鼠正在溶液里鉆來鉆去。這是怎么回事?
經過一番研究,克拉克教授發現,那種叫做三氟丁基四氫呋喃的氟碳化合物溶液,含氧能力特別高,大約是水的20倍。老鼠正是靠著氟碳化合物溶液的這個特性活下來的。
克拉克教授思索,在血液里,紅血球起著輸送氧氣和運載二氧化碳的任務;氟碳化合物溶液既然也具有同樣的性質,能不能用它來代替人血呢?他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并將研究結果發表了。
克拉克教授的發現引起了內藤良一的注意。他專程來到美國,拜訪了克拉克?;貒院螅R上開始了利用氟碳化合物制造人造血的研究。
內藤良一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工作,終于研制出了這種乳白色的“人造血”。1979年4月3日的臨床應用,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