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樹發電
在印度,有一種非常奇特的樹。如果人們不小心碰到它的枝條,立刻就會感到像觸電一樣難受。原來,這種樹有發電和蓄電的本領,它的蓄電量還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中午帶的電量最多,午夜帶的電量最少。
這種“電樹”引起一些植物學家和生物學家的注意。如果它發電和蓄電的秘密被揭開的話,也許我們可以仿照它的發電原理,制造出一種新型的生物發電機。
目前,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從樹木中發電的方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有200毫伏的電能。樹木自身新陳代謝的作用下,樹木和附近土壤中PH值不同,并由此可以產生電流。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有電子轉移,植物不僅在光合作用中有電子的轉移,事實上,大部分的生命活動都是由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組成的,在這些過程中都存在電子的轉移。植物內部的這些生物電流可以轉化為電能。
盡管關于馬鈴薯或是檸檬電池的實驗已經顯示,食物和兩片不同的金屬之間,能夠產生反應并產生電流,然而,樹木上發電的機制卻不一樣。
為了和馬鈴薯作用的效果不混淆,在電極兩端用了相同的金屬片。在夏季測量完樹木后,研究人員發現,大葉械樹產生的穩定電壓高達幾百毫伏。但是,供電電路需要更高的電壓。
為了從樹中汲取電能,并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能源,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升壓轉換器,能將低至20毫伏電能輸出并存儲,能量累積足夠大后再輸出。
現在,特制的電壓轉換電路可以把輸入最低20毫伏的電壓轉換到1.1伏輸出。
雖然“樹的電能”并不如像太陽能那樣實用,但可用來作為探測環境狀況或森林火災可選方案按比例來增加,因為其成本低。而且,還可能通過導出電流,使樹更健康。
硬幣大小的迷你核電池
近日,美國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硬幣大小的“核電池”,通過同位素的衰變產生電能。
據了解,當放射性物質衰變時,能夠釋放出帶電粒子,如果正確利用的話,能夠產生電流。通常,不穩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會發生衰變現象,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變得較為穩定。
核電池正是利用放射性物質衰變會釋放出能量的原理所制成的,此前,已經有核電池應用于軍事或者航空航天領域,但是體積往往很大。
過去在電池的研發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難關之一就是,為了提高性能,電池大小往往比產品本身還大。
而由美國密蘇里大學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權載元率領的研究組已經成功為“核電池”瘦身,研發出的“核電池”體積小,但電力強。雖然這種核電池只是略大于1美分硬幣(直徑1.95厘米,厚1.55毫米),但電力是普通化學電池的100萬倍。
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稱,他們研制小型核電池的目的是,為微型機電系統或者納米級機電系統找到合適的能量來源。如何為微型或納米級機電系統找到足夠小的能量來源裝置,與微型裝置一樣,是一個熱門研究領域。
核電池的另一誘人之處是,提供電能的同位素工作時間非常長,甚至可能達到5000年。設想不久的將來,只需要一個硬幣大小的電池,就可以讓你的手機不充電使用5000年。
權載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還實現了用于電池的芯片的改革。使用核電池時發出的放射能,可能會損壞電池內部的固體芯片結構,但權載元利用液體芯片,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這一問題。
盡管核電池最核心的部件都是由放射性物質制成,但是在日常的工作條件下,卻是很安全的。權載元教授表示:“人們一聽到核這個詞就會感覺非常危險。但是事實上,核能可用于心臟搏動調節裝置或人造衛星等,已經可以安全地用于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