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西方的事物似乎總是意味著“先進”“優越”。說到最佳金融標準和模式就是華爾街;一提到新聞獨立、公正,似乎只有CNN、BBC;論及電影、人文、科技獎項就是奧斯卡獎、諾貝爾獎。在不少人看來,西方代表著世界,西方標準就是世界的標準。西方的評級機構、媒體和獎項等都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明。
然而,這幾年來,接二連三的事實逐步戳破西方神話的泡沫。經濟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西方經濟發展模式飽受詬病,凸顯華爾街的虛偽和貪婪;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長期偏袒西方的做法,更是遭到廣泛質疑。政治方面,以尋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結束后連武器的影子都沒找到,不禁讓人們質問戰爭的正義性與合法性。對華報道上,在包括“3·14事件”、北京奧運、“7·5事件”等重大問題上,部分西方媒體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報道完全突破職業道德底線,既激起國際上許多有識之士的義憤。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重新認識西方。法治方面,關塔那摩監獄虐囚丑聞給西方標榜的“法治”“人權”增添了更多諷刺意味。最近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劉曉波,成為西方又一出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維系其“教師爺”角色的拙劣表演。
事實證明,西方的金字招牌正在褪色。西方的所謂標準和獎項正在變味,西方動輒以道義捍衛者和最高裁判者身份判斷是非、教化他人的做法讓人不服。
綜觀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在內的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世界上的大公司很多都在中國,最大的電影產業在印度寶萊塢,大的飛機是俄羅斯和烏克蘭聯合制造的,最高的建筑在迪拜,等等。特別是近些年來,北京奧運會、南非世界杯的成功舉辦,宣告西方國家在大型體育、文化盛會上曾經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新興發展中國家不僅做到了,而且辦得很好,很有特色,一點兒也不比西方國家遜色。
今天的世界愈來愈多元。光憑少數的西方媒體、評級機構和獎項來評判世界已經遠遠不夠,西方的標準、價值觀和發展道路不再是唯一的選項,更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是該把罩在華爾街、奧斯卡獎、諾貝爾獎等符號上的神圣光環褪去的時候了。我們無需去貶低這些西方的符號,但也完全沒必要頂禮膜拜。我們應該有自信,以平常心態和理性思維來看待它們。我們的成就無需西方的“加冕”。是否可以這樣大膽地預測:再過10年、20年,世界優秀人才會以能夠到中國、印度或巴西領取和平獎、電影獎和科技獎為榮?這需要新興國家不懈的努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