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今年會出現“千年以來最冷冬天”的說法炒得挺火,連賣冬衣的商家都開始以此作為廣告了。
“千年最冷”的說法源自一位波蘭科學家對歐洲今年冬天氣候的預測。按照他的說法,過去兩年內,負責向北大西洋輸送熱量的灣流(編者注:灣流,又稱墨西哥灣暖流,世界第一大海洋暖流。主要源自加勒比海,經由佛羅里達海峽流入大西洋。)減弱到原強度的一半,所以歐洲今年會出現千年之中最冷的冬天。還有的版本說是“拉尼娜”現象的出現導致了北大西洋的灣流強度減弱。從而使歐洲今年的冬天極冷。這些消息傳到國內后,經過媒體演繹,就變成中國也要出現“千年最冷”的冬天了。
雖然不能排除今年冬天會比較冷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千年最冷”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那位波蘭科學家所聲稱的“灣流強度已減弱到原來的一半”的說法,其實根本就是拍腦袋的結果。實際情況是,近幾十年來的觀測證明,灣流的強度雖然略有減弱,但并沒有低到“正常值一半”的程度。何況,如果真降到“一半”的水平,那么它導致的也已不僅僅是“千年最冷”了,恐怕整個北半球都會進入冰河期,電影《后天》的場景會真實再現,這哪是添幾件棉衣就能解決的問題?
還有一些媒體報道提及,灣流的變化是因為“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不過,從我已經接觸到的科學文獻來看,似乎沒有哪位科學家將“拉尼娜”現象與灣流變化聯系起來。“拉尼娜”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上的氣候現象,雖然它可以通過復雜的大氣海洋過程影響到全球的很多區域,但并沒有研究表明其對灣流強度產生了影響。再考慮到兩者作用的地理跨度相差很大,把它們聯系起來似乎有點牽強。同時,中國幅員遼闊,東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地理條件非常復雜,緯度跨度很大,因而“拉尼娜”和“厄爾尼諾”這樣的氣候現象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更加復雜。更加難以把握和預測。
國內的媒體在報道時并未提到波蘭科學家用什么氣候模型來預報今冬的氣溫。我比較熟悉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氣候與社會國際研究所(IRI)的季節氣候預報,業內口碑頗佳。該所對今冬氣溫的預測顯示,今年冬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包括歐洲及中國)不但不會出現所謂“千年最冷”的狀況,溫度還有可能會略高于正常年份。不過,這種“溫度略高”的概率絕對數值并不大,所以“偏冷”的可能還是存在的。
其實,用“千年”“最”這些字眼來談幾個月后的天氣狀況,本身就是極不靠譜的。按照現在的氣候預報水平,科學家只能談談氣候變化的趨勢以及大概的變化區間。他們可以預報幾個月或者幾年后的平均狀況大概是什么樣子,但幾個月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具體天氣狀況,比如極端低溫、超強風暴等,現階段的氣候模型還是無能為力。因此,就算“波蘭科學家”能夠預測出今年冬天比以往總體要冷一些,但受現有氣候模型能力所限,也無法得出“千年最冷”的結論——尤其是這還沒有考慮到以下事實:科學家對過去千年內冬天最低溫度到底是多少都不太清楚。
還有一點也值得大家注意。氣候變化問題是國際社會非常關心的話題,如果原報道里面提到的歐洲面臨“千年最冷”冬天的結論真站得住腳,那絕對算得上是比較大的科學新聞了。按照以往的慣例,這樣的消息,很多權威的外文媒體早就會搶著做深入報道了。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只有幾家不知名的媒體的少數新聞報道。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千年最冷”這條消息不靠譜。
一條不靠譜的國外消息,通過國內媒體的演繹,幾天的時間就慢慢從歐洲話題變成了中國話題,引起了國內公眾的關注。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嚴肅的氣象、氣候知識卻很難成為熱點話題。這事看起來有些悲哀,也足以為中國的科學傳播者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