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留美的中國人民大學女博士生石嫣,沒有像其他留學生那樣走進美國的校門,鉆進書本中,卻是反其道而行之走在美國的田埂上,以親身體驗美國農場的新型經營模式。她的研究成果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農場,農民直接把蔬菜送到社區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原生態的環保菜。
這里的蔬菜帶著“精乞種”
2009年,石嫣的生活是和“小毛驢”農場連在一起的。“小毛驢”農場位于鳳凰嶺,這里原本是中國人民大學有機農業的示范教育基地。在其導師、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的支持下,石嫣開辟了20畝耕地作為實踐“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的實驗室。
農園離北京市中心需要至少兩個半小時路程,是六環外鳳凰嶺腳下一個綠色生態種植園區。“小毛驢”一直把生態健康作為根本的宗旨,農場的日常管理是科學和專業的。這里所種的蔬菜全部使用農家肥,百分之百有機。而豬舍里的豬采用自然養豬法,在特殊設計的豬舍內以鋸末和農作物秸稈等為墊料,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分解發酵糞便污物,使豬舍內既無惡臭和污染,又節省飼料和勞力。
農場現在有9個固定的實習生和5名管理人員,一般來說,周一到周五是正常耕種時間,周末則要配送蔬菜、接待市民,由于幾乎全部農活都要依靠手工,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大。
“小毛驢”的客戶目前有兩種類型,普通份額和勞動份額,兩者都要在種植季開始前與農場簽下一個為期20周的協議,并提前付費——農業種植中的風險由農場和客戶共同承擔。而每周末則是考察農場一周工作的時候:周六要給普通份額的客戶們送菜,勞動份額的客戶也要在周末兩天來自己的菜園勞作。
伴隨著收獲季節大量蔬果的成熟,工作人員開始了辛苦而又快樂的配送之旅。大家往往四點鐘就起床,拾頭,還是發白的天空。伴著蟲鳴烏啼,各自分工把蔬菜寶貝們從地里采摘出來,整理、進箱、裝車、運送。雖然辛苦,但想到當客戶打開箱子的時候,蔬菜新鮮得還帶著精氣神,大家就感到由衷的欣慰。
改變人生的一個電話
兩年前的石嫣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很主流”,畢業后要么去當公務員,要么去企業賺大錢。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個河北女孩和土地結下了緣分。
大學畢業后,石嫣被保送到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和農村發展學院讀研究生,她開始跟著導師溫鐵軍下鄉搞調研。這之前,石嫣并沒有真正接觸過農村。隨著在農村調研的深入,石嫣漸漸明白了溫老師強調的“用腳去丈量土地”的道理。也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電話,改變了石嫣的人生道路。
電話是學院的周立副教授打來的。美國農業政策與貿易研究所同意接收一名學生,去當地農場蹲點半年,系統學習美國在CSA方面的經驗。可是,去哪找這個愿意去地里澆水施肥種菜的學生呢?
恰巧,獲得直博資格、沒有論文壓力的石嫣此時正對未來有些茫然。于是,她立即向電話那頭的周老師申請了這個項目。而她也已敏感地覺察到,“這或許是給自己一個嶄新人生的機會”。
去美國“洋插隊”
2008年4月,“洋插隊”的石嫣來到了美國中部明尼蘇達州的Earthrise農場。Earthrise是一家由一對夫妻經營的,與周圍的居民簽訂協議,配送有機蔬菜的CSA農場,也是全美近3000個CSA農場中的一個。
“CSA農場”,這個曾在書本上讀到、給石嫣帶來無限遐想的名詞,給她的第一個切實感受卻是:16英畝的農場里只有一臺小型拖拉機,播種、除草,都得用自己的雙手。看著那拔也拔不完的野草,石嫣不禁有些灰心。但她把心一橫,決定拋棄自己過去有些小資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雙手在這里沾滿泥土。
農場的工作強度超出了石嫣的想像。第一天,早上8點石嫣就被農場經理尼克和瓊夫婦帶到溫室里,了解培植蔬菜苗的過程。農場里的這些植物和農具,石嫣大都沒有接觸過。從此,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點半,石嫣都會準時從農場小屋步行半小時到達種植園,學習從溫室種植到室外種植的技術,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喂雞、施肥、采摘長成的蔬菜,再到自己制作耕作用的小機械,開拖拉機……一直要忙到中午12點,農場上的鐘聲響了,才能吃飯休息,中午1點就又要匆匆開始工作。石嫣不停地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扒開腳下的黑土地,把溫室里的菜苗移栽進去。
農場的除草任務量大且全部靠人工完成,石嫣蹲在地里,頂著烈日,汗流浹背,雙手不時被渾身帶刺的雜草扎傷。沒多久,石嫣就被曬成了“黑珍珠”。
“原來可以這樣做農民”
勞動中的苦和累,與異鄉的寂寞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最難熬的第一個月,工作、睡覺、再工作、再睡覺,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讓在繁華的北京生活慣了的石嫣,只能靠迎著大風在明尼蘇達廣袤的平原上騎自行車狂奔來舒緩心中壓抑的愁悶。
一次,吃慣了中國菜的石嫣想去附近的小鎮上購買蔬菜,但卻被農場的人很嚴肅地阻止了。一肚子委屈的石嫣隨后了解到,在農場的人看來,吃不知道來路的反季節蔬菜要比吃罐頭更可怕。反季節菜違背了蔬菜生長規律,而且增加了消費成本和資源消耗。于是,石嫣不得不忍受一個月食用儲備蔬菜罐頭的生活。
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石嫣竟然慢慢喜歡上了農場簡單自然的生活,并對農場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這里,蔬菜是自己無機種植的,肉類和牛奶由附近散養牲口的農戶提供,面包用自己種植的小麥磨成粉制作,雞蛋是農場散養的母雞所產,咖啡是公平貿易的咖啡(確保農戶不受盤剝,價格比普通咖啡高)。草莓醬、酸奶、比薩都是自己做的。在小鎮參加家庭聚會時,石嫣在菜市場上看到了依然堅持使用馬車等原始畜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阿米什人。“本地化購買,購買新鮮”的口號在這里隨處可見。
這樣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觸動了石嫣的思索——到底什么才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堅持的生活方式?石嫣發現自己收獲了對CSA更多的理解,不再只是恢復耕地的地力和提供健康的食品,更重要的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一個社區充滿活力。
CSA模式的情然興起
2008年10月13日,石嫣回國了,媽媽專程來北京迎接女兒。當女兒走出機艙站在她面前時,她吃了一驚,沒想到半年前自己那個白皙紅潤的寶貝女兒,“洋插隊”半年后,看上去竟像一個黑黑瘦瘦的農家丫頭。摸著女兒長滿老繭的手心,媽媽心疼得說不出話來。石嫣卻爽朗地笑道:“如果我不去干的話,我就沒法更深刻地理解他們的生活。雖然你說健康的食物非常重要,可你不去培育一次,你就不知道到底這對于生活有多重要。”
很快,石嫣便開始著手建立中國第一個CSA農場。CSA的模式遭到了各種質疑:這種有機農產品的高價會不會讓中國老百姓望而卻步?中國有多少消費者能接受先付錢,還要和生產者共擔風險的消費模式?如果根本就是高收入者的奢侈品,那有沒有推廣的必要?即使類似小農生產的CSA得到推廣,會不會因為沒有化肥,而影響產量…
石嫣也曾擔心,如果自己失敗了怎么辦?但石嫣決定要面帶微笑地接受一切,勇往直前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她把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得非常充實,除了聯絡、種植,還要安排學校的事情。她還經常去成員家簽協議、收費,為了能提前熟悉配送路線,常常忙到晚上11點才能回到農場。頻繁往返于大學和農場之間的她,忙碌并快樂著。
幸好“小毛驢”第一季的成果,讓她心里踏實了不少。這一年,有54戶北京市民成為“小毛驢”第一季的會員;“小毛驢”農場也已聲名遠播,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并接受CSA的理念。只是接待參觀咨詢的、研究考察的、洽談合作的,就把石嫣累得不得不規定周六、周日才是公共接待日。
2010年1月8日,在“小毛驢”的倡議下,北京、河南、重慶的9家農莊結成了“市民農業CSA聯盟”,相互監督和給予技術支持。“小毛驢”成了中國CSA農業模式的代表。與此同時,“社區支持農業”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已悄然展開實踐。在新的一年里,面對更多市民申請加入,石嫣準備把原來的20畝耕地擴大為200畝。
在石嫣看來,CSA的推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CSA首先是一種營銷模式,只要生產者與消費者這個鏈條建立起來,它就會很好地解決小農場的市場問題。而近來也有研究表明,在化學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只要度過了3年過渡期,兩者的產量就能保持相當。
因此,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宣傳尤為重要。在一定經濟收入基礎上,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度會讓CSA農場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選擇。
對于未來,石嫣充滿了希望,她感慨地說:“我的事業離不開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