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時代,利稅不分,稅很弱,反正都是國家的。到了1994年,稅制改革,分稅制開始了,國稅、地稅各弄各的,大稅歸中央,小稅歸地方,據說有個目的是調動地方聚財的積極性。還別說,就從那時起,地方財力嗖嗖嗖直往上躥。當然,中央財政也是“水漲船高”,增幅喜人。
不過迄今為止,和稅收有關的法律很少,這只能說明咱們的稅制還很不完善,還很年輕,所以問題就很多。日前,隨著車船使用稅法草案被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繼而引發巨大爭議。公眾的解讀是,從該稅的基本內容來看,無非是廣大車主多交一筆稅款,賴車少交,好車多交,但不能不交。針對這種加稅的不良傾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溫孚江表示,政府有責任把納稅人的錢花好,同時要盡量減少人民群眾交稅的稅額。“不能總想著從老百姓兜里掏錢。”這句話,將加稅的種種不合理一語說盡。
再加上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一些壟斷性資源產品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或者醞釀上漲。如,前段時間推出的階梯電價調整方案如果實施,電價變相上漲將成定局。而在成品油價最新一次上調之后,京城93號汽油已經接近7元每升。據說近日北京等地又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天然氣價格上漲的聽證會。
于是就有論者指出,要想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必須要“富民”。民富了才能拉動內需,才會讓消費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駕馬車,很多尖銳的社會矛盾才會消解。當下民不富,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財政和壟斷企業通過加稅和漲價,將民間財富直接轉變成稅收與紅利,將部分內需轉化為投資。要改變這種狀況,誠如魏杰教授所言,當下首先要做的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減稅,以及擴大減稅的力度和范圍,而不是相反。時評家曹林干脆說,因為每一次增稅,都不能精準地課加到富人身上,而是中低收入者承擔;加上轉移支付過程的不靠譜,所以,與其增稅調節差距,不如直接減稅減負。直接減稅,中低收入者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那是一種民眾可控的分配途徑。而通過增稅再轉移支付,寄望政府將到手的錢毫無截留地分配給中低收入者,不切實際。
揆情度理,減稅是民心民意,應當善待;加稅則是政府一廂情愿,應當警惕。可現實是,以稅收為主的財政收入之所以多年來有如此強勁的增收能力,根本原因是諸多稅種征管的征收依據,大都是國務院的暫行條例。這與稅收法定的意義是相悖的,就是說加稅對于政府來說,仍然是“小菜一碟”的事情。那么接下來,寄希望于減稅有點像白日做夢。怎么辦呢?倒是稅務部門可以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真正俯下身子,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征管到位,把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才算盡職盡責,無愧于人們眼中“高福利高待遇”的職業。比如,個人所得稅,別再讓工薪階層成為納稅主體了。每每言及于此,難道稅務部門就不問心有愧么?
說實話,克服稅收征管漏洞并不僅僅是指涉那些沿街門面或者寫字樓里工商戶被漏征漏管,更深更廣所指的應當是不同收入群體之間不僅僅有差異性,而且看起來要涇渭分明,對于中低收入群體要有扣除明細,對高收入群體則需要征管到位,不留死角,起到應有的調控作用,而不是總為人詬病的“空調”。說著容易做著難,房產稅也好,車船使用稅也罷,富人窮人一個樣,根本不考慮房奴車奴的慘狀,這樣的稅收就是征管了,又能起到多大的調控作用呢?
所以,加稅減稅之爭,越是激烈,越容易掩蓋住現有稅收征管沒有精耕細作的大漏洞。而這,才很有可能是稅務部門暗自竊喜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