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監管層對IPO申報企業的涉稅問題核查重點,主要集中在偷稅漏稅、欠稅補繳、整體變更及分紅納稅、稅收依賴等四個方面。但另一方面,近期監管層對申報企業欠稅補繳審核標準卻有所放寬。
偷稅漏稅之“瞞天過海”
以往監管層在審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是申報企業的偷稅漏稅行為是否存在重大違法違規因素,如果不存在重大違法違規因素且對企業業績影響較小,就不構成上市的實際性障礙。
這使得部分存在嚴重偷稅漏稅問題的擬上市企業利用相關法律及IPO審核的漏洞,進行“惡意闖關”。
在有著嚴重稅收依賴問題的申報企業中,部分地方政府涉嫌濫用公共資源為企業上市進行不恰當的利益輸送。
如某地區于2005年頒布的《處罰偷稅漏稅欠稅行為的暫行規定》中提到,“經縣以上稅務機關審核認定,納稅人非故意造成工作差錯的可以認定為漏稅行為;納稅人已按規定申報或承認應納稅款,但因確無納稅能力,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為欠稅。”
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稅務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該規定很容易被惡意偷稅者利用,比如偷稅者可以通過非法途徑令稅務機關將其行為認定為非故意漏稅或欠稅行為,從而減輕處罰,在法律上也將不構成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針對此種“瞞天過海”的重大偷稅漏稅行為,監管層近期調整了應對的辦法。監管層于日前舉辦的第6次保薦代表人培訓會議中指出,如果偷漏稅行為嚴重到違法違規,相關主管部門出具的關于非重大違法違規的證明文件也不會被認可,因為各級稅務主管部門都有一定的審批權限,不能越權出具證明文件,涉及1000萬以上涉稅金額認定的,必須到國稅總局審核。
欠稅補繳審核標準放寬
申報企業中存在的欠稅補繳問題在以往是監管層審核的重中之重。
據投行人士介紹,補繳所產生的遲延納稅將會帶來稅收滯納金或稅務處罰,有可能影響企業上市后的業績以及股東權益,因此監管層對此較為關注。
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擬上市企業必須補繳完欠稅后,再出具稅務主管部門的證明,即可被監管層認可。以去年8月份成功登陸中小板的一家機械類企業為例,該企業招股說明書顯示,1999年以前該企業欠繳增值稅共計1900萬元,但2007年所欠稅款已全部繳清,地方稅務機關已出具相關證明文件,并且控股股東也做出了相關承諾。
不過,近期監管層對于欠稅補繳的審核標準有所放寬。上述保代培訓會中,監管層指出,“如果發行人存在欠繳稅款的,以前是只有補充完畢才能上市,現在政策有所調整,因為證監會并不是稅務征管部門,沒有追繳稅款的義務同樣也沒有權力,目前只需要企業詳細披露有關情況,然后認定行為的性質。”
整體變更及分紅納稅受嚴審
申報企業股份制改造時以及各期分紅的納稅情況也受到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以2008年4月登陸A股的一家上市企業為例,該企業招股說明書顯示,2007年年中,該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兩家法人股東所欠企業所得稅近千萬元,但這兩家股東均于2007年年末時予以繳清,發行人保薦機構和律師事務所均出具了專項的核查意見。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如果申報對于整體變更及分紅的納稅問題披露不充分,或者存在重大瞞報時,將會構成上市的實質性障礙。
監管層日前在上述保代培訓會上亦指出,整體變更及分紅納稅情況必須充分披露,審核的關注點在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是否存在巨額稅款未繳納的情況,是否會影響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合規情況及資格,從而影響到發行條件。
絕對禁區:嚴重的稅收依賴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發行人的經營成果對稅收優惠不存在嚴重依賴。”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稅收優惠占各期利潤平均達到20%以上將會構成嚴重的稅收依賴,同時將構成IPO的絕對障礙。
2010年年初至7月22日共有20家中小板和主板上會企業被否。其中,因存在嚴重稅收依賴問題被否企業比例達到了20%以上。
嚴重的稅收依賴將令企業業績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當一家企業確定上市目標后,地方政府往往將其當作重點企業予以照顧,這非常容易導致地方政府濫用公共資源對上市企業進行利益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