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健按摩是運用簡單的手法,在體表某些部位進行揉捏、按壓、點穴、拍打,起到消除疲勞、強身健體、減輕某些疾病癥狀的作用。按摩講究手法和穴位的準確。主要手法有推、拿、按、摩、壓、擦、揉、捏、點等,具體有四個基本要求。一是持久,要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二是有力,指手法具備一定的力量,但要根據施治對象、按摩部位而定;三是均勻,指操作過程不要時快時慢,時輕時重,盡量做到節奏穩定,力量適中;四是柔和,指手法的力道靈活而有彈性,柔緩而不滯,輕而不浮,重而不沉。
人體穴位有幾百上千個,常用穴位也不在少數,可根據自我保健按摩的需要選擇運用。
1 頭面部穴位:面部有地倉、迎香、人中、睛明、攢竹、瞳子髎、四白、太陽、頰車等穴位;頭部有百會、后頂、風府、風池、天柱等穴位。經常做頭面部保健按摩,能改善腦部供血,健腦益智,鎮靜安眠,疏經明目,對失眠、頭痛有好處;亦能宣通鼻竅、疏散風寒,對感冒鼻塞、慢性鼻炎有一定治療作用;可宣泄郁熱,通絡止痛,緩解牙齒腫痛及面部神經麻痹;還有減少面部皺紋的效果。
2 頸肩部穴位:在頸椎兩側突起處有大椎、大杼、風門等穴位,向肩部延伸有肩井、肩外俞、巨骨等穴位。如果頸肩感覺不舒服,可按摩頸肩部,點、壓相關穴位。
3 前胸穴位:從鎖骨中間凹陷處往下,有天突、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等穴位,向兩側胸乳擴大穴位更多。用兩掌相疊掌心輕按胸部進行按摩,順時針轉圈9~18次后,再逆時針轉圈9~18次;或五指并攏掌心中空,對準胸部正中間的胸骨虛掌扣拍;或手指點揉的方法進行。經常對胸部做保健按摩,有舒肺解郁、寬胸理氣、強心益氣的作用。
4 背部穴位:后背有風門、肺俞、心俞、膈俞、天宗、肝俞等穴位。可使用小木捶、橡皮捶輕輕敲打背部肌肉穴位,以緩解背部疲勞,對抵抗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有一定功效。
5 腹部穴位:腹部有神闕、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天樞、陰交、石門、大巨等穴位。常說的丹田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處。按、揉腹部時,兩掌相疊掌心放于肚臍,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轉罔9~18次后,再逆時針方向轉圈9~18次,收平瀉平補之功。經常按、揉、捏腹部,可健脾和胃、理氣止瀉、促進消化、消減多余脂肪。
6 腰部穴位:腰部有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穴、命門穴、腎俞穴、懸樞穴、下極俞穴等。腰部按摩不可使勁,用雙手掌根貼在腰后腎俞穴的位置,中指、食指、無名指按著腰椎兩側,上下來回摩、擦、按。有調理臟腑、調節神經功能、補腎強腰的保健作用,對治療腰肌勞損也有一定功效。
7 腿部穴位:腿部有陰包、血海、膝眼、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承山、委中、陽交、陰谷等穴位。按摩時雙手五指分開,分別置于大腿內外側,從大腿根部到腳踝上下來回推、按、擦、摩,兩腿交換進行。可疏通經絡,加強氣血流通,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強壯筋骨。
8 腳部穴位:人的雙腳穴位分布在腳面、腳跟、腳底,幾乎每個穴位都對應一二個內臟器官,可采用搓腳、扣擊、按壓等多種按摩方式。以涌泉穴為例,左手掌心擦摩右腳底涌泉穴36次,兩腳輪換進行。常做腳部按摩可鎮靜安神、通經活絡、開竅醒腦,防治失眠、耳鳴、頭痛等病癥。
列舉到的各部位穴位在自我按摩中比較常用,對照穴位圖找準位置即可。在具體操作中,視按摩部位而定身體姿勢,坐、站、臥姿不限;將兩手掌搓至發熱再行按摩,也可以借用專門的按摩器材。保健按摩動作的次數可少些,按摩治療的次數則相應多些。按、點、揉穴位時有酸、麻、脹、熱的感覺。
各種出血病患者,經期及妊娠期婦女,肺結核活動期、心肌梗死病情不穩定、腎衰竭、心衰竭、肝壞死、癌癥晚期病人,不適合做任何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