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又名活血蓮、蛇總管。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約1米,全體無毛。根狀莖橫生于地下,表面暗黃色。莖中空、直立、分枝,表面散生多數紫紅色斑點。單葉互生,闊卵形,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葉脈兩面均明顯,葉緣具極小的鋸齒,莖節上具膜質的托葉鞘,抱莖。6~8月開兩性花,為頂生或腋生的錐花序,花小,白色。8~11月結果,果實三角形、黑褐色、光亮,包于花被內,花被在果熟時增大,有翅。春、夏采葉,秋、冬采全株。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溝邊、荒坡近陰濕地。
虎杖味苦、澀、性涼,具有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散瘀活血功效,主治肝炎、腸炎、痢炎、扁桃體炎、咽喉炎、支氣管炎、尿道感染、閉經;外用治燒燙傷、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等癥,驗方精選如下。
治濕熱黃疸取虎杖根60克。水煎服,日分2次服。
治膽囊炎取虎杖30克,茵陳、鮮馬蹄金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治燒傷、燙傷取虎杖煎成50%溶液,每500毫升加冰片9克,裝入經過消毒的噴霧器中,清洗干凈創面后,每天噴藥5~6次。
治高血脂取虎杖500克。烘干,研細末,每次5克。
治黃疸型肝炎取鮮虎杖60~120克(干品15~30克)。水煎加糖少量,日服2~4次。
治陰道炎取虎杖6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毫升,乘溫沖洗陰道。洗后用鵝不食草粉膠囊(每粒含生藥0.3克)塞入陰道,每天1次,7天為1療程。
治跌打損傷取虎杖30克,當歸15克,紅花9克。水煎,日服3次,每次加酒1小杯沖服。
明目良藥菟絲子
張 興
菟絲子為旋花科草本一年生植物,又名“纏豆藤”“豆須子”“寄生豆”“五根草”等,西北地區稱為“黃藤子”。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各省均有分布。種子入藥。秋季成熟時采集,曬干即成。以顆粒飽滿,色灰黃,無雜質者為佳。
中醫認為,菟絲子味辛、甘,性平,歸肝、腎、脾經,具有補益腎精、養肝明目、固胎止瀉的作用。不溫不燥,性柔潤而多液,補而不膩,是平補陰陽的良藥。《神農本草經》把它列為上品,指出:“菟絲子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輕身延年。”清代一位名醫曾說:“久服明目輕身延年者,目得血而能視,肝開竅于目,瞳子神光屬腎,肝腎實則目自明,臟實精滿則身自輕,延年可必也。”即通過補益肝腎,達到養身延年的目的。因該藥物沒有毒性,故適合長期治病或保健應用。
現代藥理學證實:菟絲子含有樹脂甙、糖類、黃酮類、維生素A等物質。維生素A可治療角膜硬化、干燥性眼炎及夜盲癥等。因此菟絲子也可延緩乳糖性白內障發展,是明目良藥。
腎虛陽痿、遺精菟絲子、枸杞子、淫羊藿、鎖陽、金櫻子各9克,水煎服。
腎虛遺尿、小便頻數菟絲子、山藥、益智仁各9克,龍骨15克(先煎30分鐘),水煎服。
肝腎虛、視力減退、眼冒黑花菟絲子、熟地黃各60克,車前子30克。制成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
白癜風用菟絲子全草制成25%的菟絲子酊。以棉簽蘸藥液涂擦患處,每日2次。一般涂擦1周以上見療效,可連續用藥。
痤瘡菟絲子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取藥汁,外洗或敷患處,每日2次,1周為1療程,痤瘡消退為止。
糖尿病菟絲子(酒浸)、山茱萸(酒浸)各150克,五味子、蓮子肉各15克,茯苓5克。焙干研磨成細粉。每次10克,每日2次。
防止流產菟絲子、桑寄生、女貞子、續斷各12克。水煎服。
白帶腰痛菟絲子120克,覆盆子90克,韭菜子15克。研成細粉,用蜂蜜制成9克重的藥丸,每日3次,每次1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