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徐老雖已年至耄耋,桃李滿同,但他仍堅持每周三查房。不改濟世救人、服務患者之初衷,獻身振興中醫藥之目標,盡顯“大醫精誠”風范。而徐老屢為患者解囊的義舉,精研典籍、勤于臨床的態度,甚至揮毫潑墨、吹拉彈唱的生活雅趣,無不顯露大師風采!
熟諳經典 師從名醫
徐老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一個中醫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名醫。他幼時就熟讀《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啟蒙醫籍,后拜當地名醫朱春廬為師,一邊侍診,一邊精心研讀中醫經典及各家醫籍。如今,他對主要經典醫籍內容仍出口成誦。195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醫學院“中醫專門研究人員”班,5年時間內系統學習了西醫學。這使徐老能以人體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西醫知識貫通樸素宏觀的中醫學理論,體會到中醫特色及中西醫各有所長。到江蘇省中醫院后,他虛心向當時院內孟河、吳門等諸多名家學習,兼收各家之長,醫術續有提高,成為中醫高層次人才。
潛心研究 造詣深厚
徐老潛心脾胃病診治研究60余年,引領學科建設,使江蘇省中醫院中醫消化科成為全國唯一的中醫脾胃病研究基地。他首創“糊劑方臥位服藥法”,解決食道炎中藥附著難題;對胃腸、肝、膽、胰腺等臟腑病證形成自己獨特見解和辨證方法,令同行嘆服。他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改進劑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較好療效。治胃病,他主張從三型論治,參用護膜法;治療以便泄為主證的慢性結腸炎,他創“連脂清腸湯”內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腸法;治療殘胃炎癥,他創制了“殘胃飲”。
運用中醫綜合療法是徐老的一貫做法。如診治肝病重癥陰虛膨脹,他采用內服、鼻飼、外治用藥、針刺并進及養陰利水方等法,取得較好效果;對于胃脘疼痛,他選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針刺,或結合耳針治療,效果明顯。徐老善于運用和借鑒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能,更好地為中醫服務。他聯系現代醫學對胃生理功能的認識,提出“胃能磨谷論”;治療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滯法和外治法;他也常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在辯證基礎上參用于臨床,提高療效。
徐老對自己的身體小恙,從來不打針輸液,總是自己開點中藥湯劑,少則1-2付,多則5~6付,藥到病除。他始終遵循《黃帝內經》所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五昧適度,不吃得過飽,勞逸結合。如今雖耄耋之年,但思維敏捷,行動自如,這得益于他“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的養生之道。
知足常樂 修心養性
徐老在人生路上悟出很多道理:要有一顆平常心,學會“隨緣”二字,便能除卻許多煩惱;對人寬厚仁慈,生活順其自然,為人低調謙和,不受名利羈絆。他一生平穩,身心愉快,加上師徒和諧,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暢。
他認為,讀書養性是莫大之樂。特別對中醫典籍及各家學術,他反復閱讀,溫故知新,其中樂趣難以言表。他還喜歡書法,曾經學寫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穩端莊。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徐老書寫了一個條幅,字體娟秀雋永,揮灑自如,既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對事業的熱愛之情,也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拳拳之心。
自幼喜愛音樂的徐老,一生中沒有離開過樂器,業余時間也常吹拉彈唱。到了老年,他改學電子琴,學習工作之余,自娛自樂,有益身心。他堅持體育鍛煉,自編自練松筋操、頸子操、呼吸操和眼操等,經常練習。他還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因糖尿病而眼睛近乎失明的老伴,并與她早晚牽手散步,相濡以沫,被人們傳為美談。
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是徐老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諧,樂在自然,是他所領悟的岐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