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江西省首屆“十大壽星排行榜”評選活動揭曉:李招桂,一個身居窮鄉僻壤、目不識丁的普通農婦,竟以112歲高齡摘取了“壽中之王”桂冠!
新中國成立前,江西省的人均壽命僅35歲,而李招桂的同齡人中有多少生龍活虎的偉男壯漢、養尊處優的美女健婦,何以只有她能歷經百年滄桑,盡享龜鶴遐齡?追本溯源,答案其實很簡單,但似乎又很不簡單。
1897年10月3日,李招桂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烈士遺屬,再婚后又喪夫,52歲后一直守寡,含辛茹苦養育孩子。正是這樣艱難的生存背景,使她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快好動的習慣。晚年她放著清福不享,農忙時摘花生、剝豆子、曬稻谷,平時照看孩子、洗漿縫補、打掃衛生,一刻也不肯閑著。“人動則健,水流則鮮。”長期的體力勞動為她實現健康長壽打下了堅實的體質基礎,百歲高齡仍步履穩健,嗓門宏亮,中氣十足,除了右眼視力和耳朵聽力有所下降之外,身體狀況不減當年。
李招桂生活的古鏡村山高林密,但空氣清新、水質甘美,自然生態保持完好。李招桂的小兒子在村里碾米廠工作,她本人每月領有烈士遺屬補貼,生活條件比一般村民優越得多,為她實現健康長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
李招桂并不懂科學的養生理念,但她飲食崇尚清淡,有節制,一般不吃干飯和晚飯,一日二餐以稀飯、排骨湯為主,每天還要喝點家釀米酒,但量都不大。愛吃茶油、新鮮果蔬等綠色食品,忌吃牛肉、狗肉、肥豬肉及油炸、辛辣、甜品等食物。她幾乎沒有患過大病,偶有傷風感冒,多采用傳統的刮痧療法,或用菊花、薄荷、柑子皮等泡茶水一喝了事。
李招桂特別注重清潔衛生,她有一套自己專用的餐具,飯前飯后都要親自用熱水、洗潔精反復沖刷消毒;她使用的衣物、被褥、枕巾、毛巾和手帕等,也經常用熱水、洗衣粉浸泡清洗,太陽曬干。她住的泥胚土瓦房雖然外觀破舊,但室內拾掇得井然有序,纖塵不染,沒有一絲異味。她的起居作息也很有規律,晚上六七點就寢,清晨五六點起床,決不熬夜嗜睡。
“壽必用道,所以盡命。”李招桂一生數度喪夫失子,早已看破敝屣榮華,參透浮云生死,常存積善之念,素懷仁慈之心。她對子孫無不疼愛有加,兒孫繞膝,其樂也融融。她和鄉鄰一團和氣,相處甚歡,口碑載道,其樂也泄泄。
持之以恒的勞動鍛煉,幽靜簡潔的居住環境,合理均衡的膳食結構,循規蹈矩的生活習慣,樂觀豁達的心理狀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最終凝聚成一股旺盛的生命原動力,推動著李招桂從容走出過去,坦然走向未來……
壽從筆端來
莊文勤
父親酷愛寫字,常說書畫是一種修煉,觀畫如觀人,見字見其心。我對這些話從未深究揣摩,原以為不過是一種套話而已。常有朋友談及父親字畫,說父親長壽與此密不可分。
晚年,父親把書畫作為最大的生活樂趣。他的房間很簡樸,僅一桌、一床、一書架。墻上掛著他的書法作品,草書作品牽絲引帶,小篆作品珠圓玉潤,給人一種簡約凝練、流暢自然的感覺。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大歲數還這么熱衷練習書法時,他笑呵呵地說:“只有努力學習、勤動腦筋,生活才有滋味,才能長壽。”
父親一直堅持練習書法。他堅持寫好每一個字,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融在一點、一撇、一勾、一捺當中,書法成為他表達情感的方式。或許他書房里的對聯可以表達他的心靈:勤書繪畫磨歲月,修身養性過邁年。
“壽從筆端來。”書畫的養生功效在于它融和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可謂“動靜”結合,對于治療中老年人的許多常見疾病很有幫助,而且練習不同的書體還能起到不同的保健作用。俗話說得好:“洗筆調墨四體松,預想字形神思凝。神氣貫注全息動,賞心悅目樂無窮。”書畫練習不僅要求作者身形板正,運力于手、腕、臂,而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講究心手結合,此時“心神一靜,隨息自然”,人能很快進入一種輕松舒適的狀態。看畫、作畫、賞畫,耳濡目染,心靈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凈化:淡泊寧靜,榮辱皆忘,習字作畫,不亦樂乎。
常言道:琴棋書畫養心,梅蘭竹菊寄情。傳統醫學認為,手指通奇經八脈,運動手指等同運動全身經絡。經絡通,氣血通;氣血通、病癥除。還沒有接觸書法的朋友,不妨在學習、生活之余,每天堅持練習書法或作畫,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養生保健,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