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到廣告宣傳說,添加中草藥的鞋墊能“止痛、消腫、緩解下肢疲乏、活血”;“對徒步過久,雙足腫痛或起泡,有迅速止痛、消腫作用”;“腳臭、腳癢、腳冷,使用當天見效”;“足跟痛、跟腱炎、腳氣濕疹,中老年人下肢氣血不暢,腿寒趾麻,風濕痛,視輕重三至七天有理想的療效”……這些說辭往往令人眼花繚亂。
鞋墊有兩種基本功能,即改善鞋內環境或改善腳底受力狀態。改善鞋內環境可以使用多種材料,也可在鞋墊內添加一些中草藥,于是中草藥鞋墊應運而生。但是,作為一種局部用藥形式,其效果是否如生產者宣傳的那樣呢?您不妨跟隨筆者一起層層剖開真相。
問題1:鞋墊含藥量 藥物的治療保健作用需要以一定的藥量為基礎。中草藥鞋墊作為一種被賦予醫療功能的材料,如果要達到所說的治療保健效果,必須有足夠的劑量。然而,受鞋內空間的影響,鞋墊含藥量必然會受到限制,能否達到治療、保健的需要,制造者不說,消費者不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中藥鞋墊所說的治療保健作用不宜抱太大的期望。
問題2:鞋墊藥物吸收量 在中藥鞋墊有足夠藥量的前提下,還有一個問題應該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即鞋墊內藥物的吸收問題。中藥存在于鞋墊內,在鞋子這樣一個相對密閉、有濕度和溫度的環境中,所含中藥應該有被吸收的機會。但是,它與人的皮膚往往還有襪子的阻隔。與直接貼敷于皮膚比較,哪種方式吸收多、哪種方式吸收少,不言自明。有腳癬的朋友清楚,每天直接將藥物涂抹在患處,有時止癢效果還不理想,何況是在鞋墊里加藥,有時還隔著襪子呢?
問題3:藥力持續時間 中藥內服一般需要2~3次/天,這是為了保證體內有足夠的藥力并維持一定的藥量。中草藥鞋墊如果要維持其藥效,應該常換常新。鞋墊一般重復使用較長時間,使用超過3天后,我們還能對它的治療保健作用寄予希望嗎?
問題4:中草藥的選擇 鞋墊內中藥的使用,一般選用殺蟲、燥濕、止癢、收斂、活血、散寒、芳香等類中草藥,用藥安全問題應該受到重視。有些殺蟲、止癢中草藥,如雄黃、硫黃、蛇床子、土槿皮是有毒的,應提醒消費者,鞋墊內含有這些藥物用量不宜過大,且連續使用時間不宜過長。
此外,目前市場上有一種“自然溫熱中草藥鞋墊”,由鋁合金材料制成的網孔蒸發器,P、D、V電阻發熱元件。Cy或CF合金鋁板制成的傳熱器以及配置傳統五味單方中醫藥粉末等組成。打開后發熱體有效成分被空氣中的氧氣激活,產生發熱反應,5分鐘后開始溫熱,30分鐘后達到40~50度,持續12小時不間斷釋放出熱量,通過持續溫熱和藥物協同作用,改善足底血液循環,并具有吸汗、除濕、除臭、防凍瘡、刺激足底反射區的作用,能夠消除疲勞,調理臟腑功能,解決人們在寒冷條件下因雙足冰冷、僵硬、腫痛給生活、學習、工作帶來的影響,滿足了人們用鞋墊溫暖保健雙足的需求。對于這種鞋墊,如果能自然維持12小時的持續溫熱,可以當作一個腳部取暖裝置使用。同時還要提醒患者,冬季維持足部溫暖,應與全身保暖結合才更有效。
綜上所述,中草藥鞋墊作為一種含中草藥的商品。其主要作用以足的局部保健為主,一般可用其止汗、除臭、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用對象也以腳汗多的人群為主。選擇使用中草藥鞋墊應注意常換常新,使用超過3天和刷洗過的鞋墊,就不宜再當作中草藥鞋墊使用了。對足部疾病,目前中草藥鞋墊不宜替代藥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