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許先生患高血壓多年,最近,突然感到頭暈、惡心,到醫院檢查,發現血壓高達200/120毫米汞柱,化驗尿中有蛋白,肌酐高達300微摩爾/升(正常40~140微摩爾/升),醫生告訴他,他的腎臟已經受到損害。
高血壓病人夜尿增多要警惕
高血壓造成的。腎臟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腎功能受損。高血壓會引起腎小動脈血管硬化,還會損傷腎臟血管的內皮細胞,使微量白蛋白漏出,損害腎臟功能。這種作用長期反復存在,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高血壓對腎臟的損害進展非常緩慢,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程早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腎臟自身調節作用,并不出現腎臟結構及功能上的改變,只有當腎臟自身調節功能減退后,才逐漸出現腎功能損害。病情持續發展,5-10年后可出現輕至中度腎動脈硬化,繼而導致慢性腎衰。
其實,在腎小動脈硬化早期,腎功能就已經開始逐漸減退了。患者可表現為夜尿增多,尿濃縮功能降低,少量蛋白尿,后期可出現蛋白尿增多和氮質血癥,最終進入終末期腎衰。
高血壓病人應定期查尿常規
預防高血壓腎損害,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壓。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老年高血壓患者應把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同時患有糖尿病,則要求把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以延緩腎損害的發生。同時還要積極改善飲食情況,尤其應限制鹽的攝入(每天5克以下),并積極、合理地應用降壓藥物,如利尿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等。
高血壓患者應定期檢查尿常規,至少半年或1年1次。高血壓持續時間長者,監測間隔時間應縮短,必要時還應檢查腎小球及腎小管功能,以早期發現腎臟損害。
心臟急救的“黃金4分鐘”
曹小織
家住福州市鼓樓區的61歲老人張某,患心臟病多年。不久前,張某晨煉時突感胸痛,胸口發悶,大汗淋漓。同伴們為他撫心口、捶背,忙得七手八腳。待把患者送到醫院時,時間已過去近1個小時,生命早已逝去。
救活率每耽誤1分鐘減少10%
據統計,每年我國有50余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其中約7S%發生在醫院外。對這些患者,有時只要經過簡單急救,就有可能挽回生命。研究發現,及時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23%以上能存活;無人為其進行心肺復蘇時,存活率只有4%。但可惜的是,我國懂得心肺復蘇的人太少,加上公共場所沒有安裝心臟除顫器,是突發心臟事件院外救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發生心跳驟停的10分鐘內,是最關鍵的救命時機,每耽誤1分鐘,救活率就減少10%。臨床報告顯示,當猝死發作時,如果在2分鐘內進行搶救,大約有50%的人可以存活;4分鐘后大腦明顯損傷,超過6分鐘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即使蘇醒也會變成植物人;而10分鐘后,病人基本就失去了希望。這就是“黃金4分鐘”說法的來源。但救護車很難在4分鐘內趕到,病人的希望其實完全寄托在現場急救上。因此,社會應當組織一些相關技能的培訓,心臟病患者的家屬必須強化急救意識,形成覆蓋家庭和公共場合的“心臟急救體系”。
心臟急救三步驟
心臟突發事件沒有特定時間和場合,隨時都可能發生。不管在哪里,遇到心臟休克而倒下的病人,最重要的是立即實施急救三步驟,同時撥打120急救。
1 暢通氣道:將患者平放在硬板床上或平坦的地面上,立即用手托起下頜,使得頭盡量后仰,不要高于胸部,以暢通氣道。救助者一手推病人的額頭,另一手抬起病人下頜,使氣道保持暢通。
2 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術者深吸一口氣后,口對口向患者用力吹氣,隔15秒鐘將兩手放在患者腋下兩側擠壓胸腔兩次。整套動作重復操作。
3 胸外按壓:將中指、食指橫于劍突上方,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為按壓區,將一手掌交叉于另一手之上,按壓時手肘伸直,依靠肩和背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壓低3~5厘米,隨后突然松弛。每分鐘應保持80~100次的速度,按壓和松弛的時間大致相等,按壓應平穩、均勻、有規律。病人有呼吸后,將病人搬到通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