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老王退休后返聘到一家私營企業當會計,每天事情都排得滿當當,早出晚歸,很是辛苦。這天上午整完一筆賬,站起來時突然感到一陣眩暈,兩條腿沉得挪不動。勉強走到門口,遇到老板的司機小何,感覺說話也有些含糊。小何趕忙把他扶上車,送到醫院,腦CT檢查發現有多處小梗塞灶,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
腔隙性腦梗塞為腦深部的微小穿支動脈發生閉塞,引起小范圍腦組織的缺血性病變,是腦梗塞的一種特殊類型。梗塞灶多位于腦深部,如內囊、基底節、丘腦、腦干和小腦等處。其病變范圍一般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為多見。患者多無明顯癥狀,僅有輕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度頭痛頭昏、眩暈、反應遲鈍等癥狀。行頭顱CT或MRI檢查時可以發現梗塞灶。但多數患者被確診時,已經不止是一處梗塞。說明病變早已發生,只是以前未發現而已。
腔隙性腦梗塞雖然不會很快危及生命或致殘,但反復再發會產生多發性梗塞灶,導致皮層下白質傳導纖維損害與多處斷裂,損害腦組織正常結構,逐漸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最終導致血管性癡呆、假性球麻痹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同時,它還是嚴重中風的一個危險信號。由于腔隙性腦梗塞系深穿支動脈的阻塞,難以形成側支循環,因此,應強調病因治療,預防再次發病,以防止出現更大范圍的梗塞灶。目前多數人認識不到腔隙性腦梗塞所產生的巨大危害,對一些輕微不適不以為然,導致漏診誤診,最終釀成惡果,實在遺憾。
腔隙性腦梗塞較為常見臨床表現有幾個類型,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1)純感覺型:患者表現為一側面部與上下肢麻木、燒灼或沉重感,可伴有刺痛、瘙癢或僵硬感。(2)單純構音障礙型:患者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字音和語調發音不準,但無音位錯誤,可被理解:部分患者感音不好,講話變慢,但無感覺、運動功能障礙。(3)運動型輕偏癱:患者伴或不伴有面癱、失語的一側肢體無力。(4)短暫缺血發作型,患者可以沒有癥狀,或僅在急性缺血發作時出現癥狀,當急性缺血恢復后,癥狀即消除。多被誤診為短暫性缺血發作(TIA),臨床上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TIA,后經CT或MRI及病理證實為腔隙性腦梗塞。需要提醒的是,單純依靠病史不能區分真正的TIA和腔隙性腦梗塞。(5)共濟失調型:患者表現為一側肢體無力、活動笨拙、站立不穩等,還有其他臨床表現,不易被人重視。
即使沒有上述臨床表現,如果老年人出現記憶力明顯下降等老年性癡呆的表現時,也應該高度懷疑多發的腔隙性腦梗塞,及時檢查,及時治療。
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血脂、年齡等,是腔隙性腦梗塞主要危險因素。所以,預防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飲食保健非常關鍵,忌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魚卵等;花生等油脂膽固醇較高,也盡量少吃。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戒煙,同時避免被動吸煙。科學合理的運動、規律生活,不僅可以控制血糖、血脂及體重,而且有利于增加各重要臟器代償能力。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調節機體免疫力。定期檢查心臟、血管、血脂等,對于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者,定期進行常規的血糖、血脂、血液黏稠度等相關監測。超聲檢查包括心臟、頸部血管等,準確而且無創,易被人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合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