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前列腺癌首選放射性粒子治療
在最近召開的2010國際放射性粒子組織間近距離治療腫瘤學術大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放射性粒子治療具有高治愈率、低損傷、可重復等優勢,應當成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放射性粒子治療是在B超和CT引導下,通過特殊的注射器,將放射性粒子I置入腫瘤內部,通過I的放射性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臨床廣泛用于身體各部位實體腫瘤,如肺癌、肝癌、胰腺癌及頭頸部腫瘤的治療。2001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在國內首次將該技術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療,如今全國已有700余家醫院開展此項技術。臨床資料表明,放射性粒子治療使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5%,而此前手術治療的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87%。
北大第三醫院腫瘤治療中心王俊杰主任介紹,放射性粒子治療適用于直徑5厘米以下的實體腫瘤,尤其適用于轉移或復發的腫瘤,可以多次重復治療。由于I的放射范圍窄,對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幾乎沒有損傷。而且操作簡便,費用低廉,適合在大多數醫院推廣。
保膽切除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有一定的癌變率,因此,傳統的治療辦法是連同膽囊一并切除。但部分患者的膽囊功能尚好,而且膽囊分泌膽汁有重要的消化作用,一切了之實在可惜。近年來,醫學界對保膽治療膽囊息肉的呼聲越來越高,裘法祖、黃志強等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紛紛呼吁對膽囊息肉、膽結石等良性病變手術方式進行改進,對功能尚好的膽囊不要“一切了之”。但限于技術條件,這一愿望始終未能實現。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普外科主任嵇振嶺教授歷經十余年研究開創的“經皮內鏡微波熱凝膽囊息肉切除術”,達到了這一目的。
據介紹,這一技術是在內鏡的幫助下,利用微波對膽囊息肉進行加熱凝固,然后切除。在研究過程中,嵇振嶺教授持續不斷地改進操作技術,從開始的多孔手術發展到單孔手術,不僅降低了對患者的損傷,而且還考慮到患者對手術切口的美觀要求。最新實行的NOTES單孔無疤痕技術,由于手術切口極小,而且隱藏在肚臍眼內,位置相對隱蔽,術后基本上看不到疤痕,非常受年輕患者的歡迎。
治痔瘡要選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俗話說十人九痔,可見國人痔瘡之多發。傳統治療痔瘡多采用手術切除痔核,術后劇烈疼痛以及較長的愈合時間等問題,常常令患者聞之色變。而且傳統手術或多或少會切除部分肛墊,加之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多次手術更容易毀損肛墊,造成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現象。
意大利學者Longo于1998年首創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本世紀初傳入我國,現在已經在國內許多醫院開展。這種手術的特點是保留肛墊,將部分內痔及痔上黏膜、黏膜下組織環形切除,同時進行瞬間吻合。這樣既阻斷了痔的血液供應,又將滑脫組織懸吊固定,使病理狀態的肛管恢復到正常解剖狀態。由于肛門部沒有手術切口,疼痛輕微,痛苦小,恢復快,一般術后3天即可出院;手術不損傷肛門括約肌,術后元大便失禁、肝門狹窄等并發癥;同時可以改善肛管部位解剖變異引起的感覺障礙,提高患者的控便能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自2003年開展痔上黏膜環切術,已經成功完成手術400余例,所有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一例并發癥發生。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痔上黏膜環切術尤其適于環狀脫垂的Ⅲ、Ⅳ度和反復出血的Ⅱ度內痔。
新術式使胰腺癌手術更安全
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壺腹周圍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胰腺癌患者獲得遠期生存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其安全性一直為國際胰腺外科學界所關注。由于胰腺位于腹部深處,且臨近腸系膜上主動脈,在腹膜后胰周組織切除和染癌淋巴結清掃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或鄰近組織損傷,引起術后并發癥,并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率;而謹慎手術又容易導致腹膜后切緣殘存腫瘤組織或染癌淋巴結清掃不足,是導致術后腹膜后組織癌癥復發的主要原因。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外一科主任崔云甫教授率先引進國外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提拉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據崔云甫教授介紹,他們已采用新技術開展了8例手術,效果良好。臨床實踐表明,新技術可以充分打開手術切口,對處理腹膜后胰周組織、控制術中出血、早期判斷腫瘤的可切除性、腸系膜上動脈周圍淋巴結清掃等有很大幫助,并提高了手術的根治性和安全性。在控制出血的前提下,減少了腹膜后切緣腫瘤組織的殘存率,明顯減少了腹膜后組織的術后癌癥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