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耐熱力
生活中不難發現,面對高溫環境,一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卻寢食難安。原因在于,人的熱耐受能力各有不同。
熱耐受能力是指人體對熱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現為生物個體在接觸“亞致死高溫”后產生的耐受性。同樣是高熱條件,挨過去的人耐熱能力就較高;而耐熱能力低的人,甚至可能會致命。
研究發現,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體內一種叫作熱應激蛋白的蛋白質分泌量密切相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與受熱的程度和受熱持續時間有聯系。經常處于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合成就增加,使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增強,當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
春捂,耐熱鍛煉的序曲
耐熱鍛煉以人體散熱為本。所謂人體散熱,是指人體主動去適應溫度變化,而不是等到變熱之后被動地適應環境。
就說春捂吧,雖然天氣變暖,但仍要多穿一些衣服,被子也要蓋厚一點。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對剛剛過去的冬天氣候進行延續性適應;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為迎接夏季即將到來的準備與過渡,實質上就是耐熱鍛煉的序曲。
耐熱鍛煉四大技巧
五月份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經上升到夏季的標準,進入了初夏,更是進行耐熱鍛煉的黃金時間。道理很簡單,耐熱鍛煉的目的就是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力求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標,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是進行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千萬別錯過。
技巧1、把握好鍛煉時機。就一天而言,鍛煉的最佳時間是早上6點~7點和傍晚6點~7點,早上溫度逐漸升高,傍晚則是最適宜人體運動的時段。
技巧2、選擇好運動項目,以慢熱型、強度相對不大的項目來達到發汗目的為佳。具體可這樣操作:每天抽出一小時左右進行室外活動,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程度,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比較起來,跑步最優。請看運動醫學專家的測試資料:長跑能使體溫調節功能提高60%,短跑可提高51%,而舉重只能提高39%。運動量不可過度,尤其當氣溫高于28℃,濕度高于75%時,更要減少運動量,以防中暑。
技巧3、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耐熱鍛煉后,你的耐熱力將有大幅度提高,即使盛夏來臨,室內氣溫升至28℃~31℃,室外氣溫升至36℃~39℃,也不會有太熱的感覺。
技巧4、借助熱茶、熱水澡之功。如飲一杯熱茶可在9分鐘后使體溫下降1℃~2℃,所以每天喝兩三杯溫度在40℃~50℃的熱茶(最好是綠茶),不僅能夠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散熱,還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再如熱水澡,可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人體的散熱。水溫宜控制在40℃左右,每次洗10分鐘~15分鐘,少用或不用香皂,可用帶潤膚成分的沐浴露清潔皮膚。
不要害怕出汗
剛才說過,耐熱鍛煉的強度要達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終日與空調、風扇等相伴,更不用說進行耐熱鍛煉了。從醫學角度看,出汗是調節體溫、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機能。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濕度、水汽壓等氣象因子關系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濕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濕度和水汽壓較大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比較容易中暑。
當然,出汗也非多多益善。出汗過多可造成人體血液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散熱量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
配套措施及時跟進
首先要及時供給水分,以補償汗液的流失。飲水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水溫以8℃~13℃為宜。鍛煉時間不超過一小時、運動強度不大者,只要在運動前后各喝一兩杯水即可。鍛煉時間在一小時以上者,鍛煉前要喝一杯水,運動中應每隔20分鐘~30分鐘喝一杯水,運動后再喝一兩杯水,每杯水300毫升~400毫升,水中宜加少許鹽。
其次穿戴要科學。如穿寬松、色淺的運動服;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有彈性的運動鞋。室外鍛煉時要保護頭部不受烈日曝曬,可佩戴涼帽和墨鏡。
再次是補足礦物質。流汗不僅損失水分,很多礦物質也會隨之流失,如鉀、鈉、鋅、鉻等,可以通過多吃一些水果、蔬菜、肉類等來增加攝入量,如香蕉、橘子、蘑菇、花椰菜、花生、牡蠣、牛奶、羊肉等。另外,也不能忽視補充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能直接參與身體能量生成,直接影響運動能力的提高,需要你多食牛奶、綠色蔬菜、紅色蔬菜、紅色肉類、海植物、蕈類等來補足。
編輯家英宏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