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號碼是每個公民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這種唯一性和終身性,決定了公民可以用它結婚、買車、買房、經商、坐飛機、買股票、辦銀行卡、辦駕駛證、郵局取款、出國旅游、考試報名、外出打工、上網注冊等等。
身份證是一個人的法律符號和社會交往的憑證。它具有特定法律意義和效力,每個公民必須好好保管,慎重對待,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出借身份證,必須承擔法律風險
【案例】2009年5月,鐘某找到李芳,要求李芳向其提供身份證、下崗證明,用于申辦營業執照等,開辦一家水產品批發超市,為的是能按國家對下崗職工的特殊政策,免交稅收。李芳沒多想便答應了。超市開業后不久,由于缺乏技術,鐘某賒購的28萬元水產品幾乎全部死亡。為逃避債務,鐘某逃之夭夭。債主遂根據營業執照,將李芳告上法庭。李芳沒想到,自己沒有參與經營,欠條也是鐘某所寫,法院卻判決要她承擔還款責任。
【專家點評】一方面,李芳出借身份證的行為違法。《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六條規定,出租、出借、轉讓居民身份證的行為,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處二百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
另一方面,李芳難辭其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六條規定,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為當事人;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李芳屬于“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必須與鐘某共同擔責。
司法實踐中,往往根據身份證來確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法律行為。如果將身份證借給別人,即使是實際使用人違約,也等于身份證所有人違約,法律風險深不可測。
扣押身份證,用人單位難辭其咎
【案例】 鑒于用工緊張,為穩定員工,利華公司招工時扣押了員工身份證。2009年11月,公司與白玲簽訂為期兩年的勞動合同時。2010年,白玲離去時,無論怎樣請求,公司都不肯將身份證返還。經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公司仍無動于衷,導致白玲兩個月無法就業。無奈,白玲上訴法院,要求公司賠償其無法就業的損失。法院支持了她的訴訟請求。
【法官點評】公司扣押勞動者身份證的行為是違法的。《居民身份證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證。但是,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執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情形除外。
另一方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早在2000年11月發布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扣押被錄用人員的身份證等證件。《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以其他名義收取財物。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身份證,并給予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