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的毒副作用帶來的人身損害屢見不鮮,有的甚至致命。
這種損害該由誰來負責?如何降低藥品毒副作用帶來的損害?一起悲慘案例帶來的法律問題———
雨夜驚魂,兒子跳樓自殺身亡
現年51歲的蘇文濤,是江蘇省泗洪縣某醫院一名頗負盛名的醫生,其妻袁怡也在醫院工作。他們的獨生兒子名叫蘇淳,自小就十分乖巧。
2007年,蘇淳子承父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宿遷市人民醫院,成為一名見習醫生。不久后,父母便為他購置了高層小區住房一套、轎車一輛。這么年輕,就有房有車,還有一片光明的前途,蘇淳讓周圍人羨慕不已。
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一個狂風驟雨之夜,隨著蘇淳從住處的17層高樓縱身一躍,蘇文濤夫妻失去了兒子,也失去了未來的希望。
2008年7月30日上午,蘇文濤正準備給病人做手術,蘇淳打來電話,說他的醫師資格考試沒通過。蘇文濤急于工作,應付幾句就匆匆掛斷。
手術后,蘇文濤給蘇淳回了電話,表達了他的失望,“我早就講過了,叫你注意總結。執業醫師的考試,這么多人去考,除了你這個本科生,有幾個沒過的呢?”通話在不歡的氣氛中結束了。
當天晚上十點多鐘,蘇文濤迷迷糊糊正要入睡,突然緊促的電話鈴聲將他驚醒。“蘇伯伯嗎?蘇淳出事了!” 電話是兒子同事打來的。具體出什么事,電話里沒細說,但強烈的不祥預感襲上蘇文濤心頭。他和妻子冒著大雨,連夜開車趕往宿遷。
趕到醫院時,醫生還在為蘇淳做心外按摩。作為一名醫生,蘇文濤明白搶救只是做個表面工作了。果然,過不了多時,醫生宣告蘇淳死亡。
追查死因,歸責藥物毒副作用
晴天霹靂,蘇文濤夫婦怎么也理解不了:兒子花一般的年齡,為何草草結束生命?
蘇淳的極端行為也讓親友無法理解,議論紛紛,認為蘇淳對家庭不負責。蘇文濤夫婦卻堅信,在蘇淳自殺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玄機。
蘇文濤曾一度將罪過歸結于自己。他認為,兒子沒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心情已經很低落了,自己沒給兒子安慰,只是一味批評,這是導致兒子自殺的直接原因。
袁怡卻認為沒這么簡單,“蘇淳是比較開朗、樂觀的,絕不會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父親的幾句訓斥就走上絕路。”她還舉例說,“當年高考,以蘇淳平時的成績,應該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可當時沒發揮好,就上了一個普通醫學院。這個挫折應該比沒通過醫師資格考試更大,蘇淳當時卻十分樂觀,他說在普通大學里一樣會有不普通的未來。再說,醫師資格考試每年都有,完全無需絕望。”
蘇淳沒留下只言片語,蘇文濤夫婦無法理解他的自殺舉動,每時每刻都在想。想得痛苦,看得仔細,蘇淳生前所用的大小物件,他們都一一找到,希望能看出端倪。
一天,他們終于有了驚人發現。在兒子的一本書中,夾著剩余的半板異維A酸膠丸。形似巧克力豆的膠丸勾起蘇文濤夫婦的記憶:2005年,蘇淳上大三時,臉上出現了大量青春痘,買了些祛痘產品,效果并不好。后來,有人推薦上海某醫院的皮膚科。趕上一個假期,蘇淳到上海親戚家去玩,順道就去該醫院看痘痘,醫生就給他開了異維A酸膠丸。蘇淳使用后效果很好,但停藥后不久痘痘又長出來,并且更厲害。蘇淳只好一直服用這種藥物。
蘇文濤夫婦還回憶起來,蘇淳服藥一段時間后,好像變了個人。最早是他的頭發變稀了,后來,性格也越來越暴躁,不喜歡與人交流。
在上大學后期,以及蘇淳工作期間,袁怡也發現了變化。“他的下巴本來是圓的,后來特別尖,眼睛沒神采,肌肉都掛在肚子上,大便也解不下來。”
在蘇淳自殺之前的兩個多星期,袁怡常到宿遷幫蘇淳裝修房子。她發現蘇淳經常喊累,說心里煩。“他房間的窗簾從來不拉開,我幫他拉開,他就非常生氣。選擇裝修材料時,他全部選擇黑白色,連餐桌、椅子都是這種顏色!”
兒子的自殺,與長期服用藥物有沒有聯系呢?他們又翻箱倒柜,在抽屜的角落里找到了藥品說明書。說明書上說:異維A酸膠丸是一種治療粉刺(青春痘)的藥物,生產廠家是上海信誼延安藥業有限公司。該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副作用為:……精神影響方面,頭痛、頭暈、精神癥狀、抑郁、良性腦壓增高。不良反應停藥后可逐漸恢復。
蘇文濤夫婦越看越害怕,覺得很多不良反應都體現在蘇淳身上。之后,蘇文濤查閱了大量資料,得知這種藥最早產于美國。他立即通過在美國學藥理的一個親戚,找到了一份美國產異維A酸膠丸的譯本說明書。
美國版說明書詳細介紹了毒副作用、相關注意事項。毒副作用第二條載明: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第一、抑郁;第二、幻聽;第三、自殺。有些用了異維A酸膠丸的病人會產生自殘、或結束生命的想法,一些人試圖自殺,而且有些人確實自殺了。
蘇文濤夫婦還了解到,在此前兒子竟有兩次自殺經歷。據蘇淳大學同學回憶,大四時,蘇淳不知何故想尋短見,幸好被同學們及時察覺,阻止。據蘇淳同事回憶,蘇淳參加工作不久,碰到一個患者家屬酒后鬧事,也流露出尋短見的念頭。
結合種種現象,蘇文濤夫婦認為,這種治療青春痘的藥,長時間服用,導致兒子抑郁,走上了絕路。而這種危險,國內的藥廠并沒有在說明書中詳細說明。
法庭激辯,使用說明是否詳盡
蘇文濤夫婦多次到上海,找信誼藥業,要求賠償經濟損失,但問題的解決始終沒進展。無奈,2008年12月,蘇文濤夫婦來到宿遷市宿城區法院,將信誼藥業推上了被告席。蘇文濤夫婦訴稱:信誼藥業隱瞞產品“有自殺傾向”的重要不良反應,嚴重欺騙消費者。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本案中,證人馮某、李某均證明蘇淳自2005年下半年起,開始服藥至大學畢業。證人為蘇淳的大學同學,與蘇淳接觸較多,證言較可信。再結合蘇文濤夫婦提供的2008年購買藥品的票據、半板未服用完的膠丸,足以證明蘇淳生前一直服用該藥。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抑郁發作癥狀標準,參照美國說明書,可以說明:該藥副作用包含自殺、自虐傾向。而信誼藥業的說明書中未明確這一點,沒有對患者起到警醒、提示的作用,對蘇淳的死亡應承擔一定責任。
蘇淳作為一名醫生,又是成年人,明知該藥為處方藥,而未能規范用藥,應對后果承擔主要責任。據此,確定信誼藥業承擔責任的比例為15%。
2010年7月20日,宿城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決信誼藥業賠償蘇文濤夫婦5.5萬余元。判決后,雙方均未上訴。
法官說法:
中國衛生法學會理事鄧利強指出:如發現藥物有不良反應,而說明書中未標明的,當事人應及時申請修改說明書,如果對方沒修改,可向藥監局、藥品不良反應中心報告。
藥品是一種特殊產品,它的包裝、說明書都是產品正確使用的組成部分。法律依據可見2010年7月1日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