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縣清水小學搬遷前夕,一位學生(孫悅)因家中搬遷原因未轉校,學校將為其授課到最后,留守的19名老師仍按照原定課表為其上課。(見《華西都市報》)這樣的場景似乎很溫馨浪漫。小女孩對知識孜孜以求,心無旁騖,老師們傳道解惑,誨人不倦。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居然會有這一幕,似乎一下子穿越了時空,回到了20年前那個對知識無比渴求的年代,真讓人不敢相信。
于是溢美之辭紛至沓來,有人贊嘆小女孩,有人褒獎教師,情緒就這樣調動起來了。似乎這件事情就這樣愉快地收場了。可是看著看著,我分明看出了一種凄涼,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里,這樣的事情正常嗎?不對,回頭再看看新聞:小女孩的同學陸續離開清水小學,轉到附近的學校讀書。因為轉學手續沒有辦好,孫悅留守到了最后。
原來問題還是出在行政體制上,我斗膽問一句:先把這個學生安排到要轉的學校上課,再辦理轉學手續,這樣兩全的好事就不能出現在我們的國度里嗎?我又想問一句:這么多老師教一個學生,難道不是一種浪費?
本來這是一件小事情,我也不想打破這樣美好的圖景。但這種把疏漏、錯誤或者是顢頇體制慵懶病的慣性無限放大,以至上升到無限美好、值得“大力贊揚”的思維方式及態度讓人感到難受。因為我們已經有一種“審美”疲勞了。
與19比1的體制病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常常見到把批評會開成表彰會的情景,莫非這是一種賞識教育?皆大歡喜,人人得獎的背后還是要老百姓買單!作為一個個普通納稅人,我們難道就沒有感到一種被愚弄的味道?體制顢頇者的幫閑們最擅于將錯誤的變成正確的,騙取了大家的贊揚、同情、眼淚,自己則會受到賞識。這樣的人還真比梁山上的軍師來得有用。不過問題還是問題,溫馨美好不能當飯吃。真正的始作俑者躲在后臺神龍見首不見尾,于是慵懶病就一直犯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陳陳相因,也就這樣成了一種常態。
由此看來,如果真正地為老百姓著想,這樣的狗頭軍師還是少一點為好。真正解決了這樣的慵懶體制病,文中的小女孩就用不著遠離同齡人來“追求”知識,教師們也可以人盡其才,不因為看不見的繩索束手束腳,我們老百姓也不會成為無辜的買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