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自國民黨潰逃臺灣島以來,總共舉行過16次所謂的“國慶”閱兵,即“雙十節”閱兵。歷屆閱兵皆以展現“國軍”裝備、戰力和平常訓練成果為主。由于“國軍”還擔負著“反攻大陸”的使命,早期的幾次閱兵蔣介石父子次次都要到場校閱。隨著祖國大陸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臺灣當局眼見反攻無望,遂于1991年將閱兵改為面向島內居民開放的操演活動,一是為每年的兵員招募工作做鋪墊,二是提升島內軍民士氣,為“武力拒統”宣傳造勢。
臺島國民黨當局的雙十節閱兵始于1951年,每年一次。從1951年到1964年間共舉行了11次閱兵,其中1958年和1959年的閱兵由于“8·23炮戰”的緣故停止舉行,1962年的閱兵也因某種原因未能舉行。從1965年起到1974年間未舉行閱兵,1975年開始恢復,到2009年總共進行了5次閱兵,它們分別在1975年、1978年、1981年、1988年和1991年。在過去的16次雙十節閱兵當中,每次閱兵內容除了地面分列式的“陸海空三軍”部隊武器裝備之外,還有徒步方隊的“三軍”官兵、軍校學員和憲兵。在1964年前舉行的閱兵甚至還有美國海空軍的各種戰斗機和空中加油機參與其中。
1991年閱兵
1991年的閱兵由當時的臺“第6集團軍司令”羅文山中將擔任總指揮,李登輝為總檢閱官,此次閱兵的規模和陣容是歷屆中最大的。閱兵臺設立在凱達格蘭大道,部隊行進路線集結在仁愛路與信義路上,繞過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的景福門向“總統府”方向前進。與往屆閱兵所在的重慶南路相比,由于凱達格蘭大道比較寬,所以校閱部隊的陣型和編排方式做了改變。地面分列式的徒步方隊以24人為橫排面、8人為縱排面的形式正步通過閱兵臺,參閱官兵手持臺灣自產的65K2式步槍。車輛方面均以4輛車為一個排面,以往在重慶南路的閱兵是以3輛車為一個排面的方式通過閱兵臺,且車與車的距離非常近。
此次參閱的“陸軍”部隊以機動能力強的裝甲坦克部隊為主,各式裝甲車和自行火炮為輔。參閱的部隊以裝甲獨立第51旅和機械化249師為主,主要檢閱裝備有機械化249師師部的3輛M48H“勇虎”坦克和2輛M577A1裝甲通信指揮車,師下轄V-150裝甲步兵營、CM-21裝甲營、M48H“勇虎”坦克營等。此外還有擔負衛生、保養維修、運輸等保障任務的勤務部隊,主要裝備有M113裝甲救護車、M977“悍馬”救護車、V-150救護車、M88A1裝甲搶修車和M49A2C油罐車等。炮兵與導彈方隊主要由M109A2與M110A2自行火炮營、“工蜂”-6火箭炮營以及“霍克”與“天弓”-1導彈營組成。“海軍”部隊主要由陸戰隊兩棲偵搜營組成,裝備則主要展示了“標準”-1型防空導彈、“雄風”-2型反艦導彈。“空軍”部隊展示了35毫米新型防空炮、“麻雀”空對空導彈以及臺灣自產的“天劍”-1型空對空導彈。在此次閱兵的裝備中,M48H“勇虎”坦克、擁有各種功能的“悍馬”軍車和M911重裝備運輸車為首次亮相。
1988年閱兵
1988年閱兵總指揮為陳延寵中將,總檢閱官為李登輝。參閱部隊以裝甲獨立第51旅為主,再搭配機械化249師和109師與軍團炮兵群、導彈指揮部等單位,“海空軍”主要展示導彈系統與防空炮,包括“雄風”-1、2型反艦導彈,掛載于IDF戰斗機上的“天劍”-1型空對空導彈,天兵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車與35毫米防空炮等。地面部隊則主要展示了最近從美國購進的M577A1裝甲通信指揮車、M106A2/M125A2型81毫米自行迫擊炮車、M113A2裝甲救護車和臺灣自產的CM-21步兵戰車,其中M109A2首次以營級規模參加展示。
1981年閱兵
1981年閱兵的指揮官為“第6軍團司令”許歷農中將,蔣經國為總檢閱官。此次閱兵由于當時天氣不佳只進行了地面方隊的展示,蔣經國先行搭載校閱車察看了參閱部隊,然后再進行分列式。除了傳統的軍校學員與部隊官兵以正步走的方式通過檢閱臺外,車輛分列式仍是以裝甲部隊為主體,參閱的部隊以“陸軍”裝甲獨立第42旅為主體,依照順序分別為旅部連的1輛M113A1裝甲車與2輛M48A1為帶頭前導,緊接著為通信連的M151A2吉普車和其搭載的通信設備、反坦克連與其裝備的“昆吾”反坦克導彈和“陶”式反坦克導彈、裝甲騎兵連的V-150S輪式裝甲車、防空連的M42自行防空炮以及工兵連的各種機械工程車等。最后壓軸的是裝甲炮兵部隊,包括以M4履帶車為牽引車拖拽的155毫米加農炮,在M113裝甲車基礎上改裝的“工蜂”-4與“工蜂”-6型45管自行火箭炮,以M108裝甲車為底盤改裝的XT69式自行火炮和M110A2自行火炮。
此次參閱的裝備中有多種是首次亮相,其中包括臺灣向美國購買的V-150S 4×4輪式裝甲車、M110A2 155毫米自行火炮和2輛當時美軍最新型的M109A2自行火炮。此外,“雄蜂”導彈和“青蜂”導彈為臺灣自行研制并首次露面。
1978年閱兵
1978年雙十節閱兵由蔣仲苓中將任總指揮,蔣經國任總檢閱官,參閱部隊總計12000余人。此次閱兵式是在大雨中進行的,徒步方隊同樣按傳統由徒步方隊的軍校學員、預備役軍人、步兵旅、空降旅以及海軍陸戰隊組成。車輛方隊是在憲兵裝甲連的引導下,吉普車與通信連車隊、陸戰隊兩棲偵搜營、野戰炮兵部隊緊隨其后。其中炮兵部隊的M59型155毫米加農炮以M5型履帶式牽引車拖曳的形式通過檢閱臺,緊接著為導彈部隊的“霍克”防空導彈以及首次現身的“雄蜂”導彈,工兵部隊的重型裝備,最后是獨立裝甲旅的戰車營、裝甲步兵營、反坦克連、火箭炮連與防空炮連等。此次閱兵的主力裝備包括M48A1主戰坦克、M113A1裝甲車、M42坦克,主要由裝甲獨立42旅、64旅以及51旅的裝備組成。
1975年閱兵
1975年的閱兵由張家俊中將擔任總指揮,由于當時蔣介石已經去世,由嚴家淦“總統”任總檢閱官,此次參閱部隊總計3500人。分列式與歷屆閱兵一樣,此次閱兵裝備中最特別的是10輛M48A1坦克,它們是“臺軍”于1973年接收的美援。在當時,配備90毫米主炮的M48A1迅速取代了已在臺灣服役超過10年的M41坦克(主炮口徑為76毫米),成為臺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此外,M113A1裝甲車與其衍生型M132火焰噴射車、1970年才從美國獲得的M108 105毫米自行火炮與M42自行防空炮等武器第一次參加雙十節閱兵。還有1972年服役的以0.75噸軍用拖車拖曳“工蜂”-4型40管火箭炮,口徑126毫米,最大射程10.5公里。“陸軍”野戰炮兵裝備的M59型加農炮,在當時臺“陸軍”還沒有普遍裝備自行式火炮,各式牽引式火炮還是炮兵部隊的主力裝備。海軍陸戰隊的兩棲搜索營也首次參與了檢閱。
1961年閱兵
1961年的雙十節閱兵由鄭為元將軍為總指揮,蔣介石為總檢閱官。地面分列式包含了“三軍”部隊與軍校生的徒步方隊、憲兵戰車連、“陸軍”裝甲師、野戰炮兵部隊、導彈部隊、空降兵部隊及海軍陸戰隊等。當年的“陸軍”第一、二師展示了M41與M24l兩種主戰坦克,這批坦克是1958年美國援助的,是當時“臺軍”的主力坦克。除了裝甲師的坦克營外,還有裝甲步兵營的M2A1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裝甲炮兵營的M7B1型10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騎兵營的M3A1輪式偵察車等。“空軍”部隊主要展示了M1A1型90毫米高射炮。
1961年前的閱兵
至于在1961年前舉行的閱兵,以較具代表性的1957年為例,此次閱兵總指揮為“陸軍裝甲兵司令”胡析少將,地面分列式包括“三軍”軍校學員、裝甲兵師、空降兵的一個大隊和空軍防空部隊的一個高炮營等,總數達13000余人,各型裝備約1000余輛。當時的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為M18與M24坦克,裝甲步兵營主要裝備M2A1、M3A1型裝甲車,炮兵營主要裝備M7B1 105毫米自行火炮和105毫米、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海軍陸戰隊主要展示了LVT-4型兩棲裝甲車和M18型坦克。空中梯隊則由美臺空軍戰斗機共140架組成。
1960年的閱兵式在“8·23炮戰”的兩年后進行,主要展示了裝甲旅的M41、M24型坦克,裝甲騎兵202團的M24型坦克,炮兵部隊的105毫米榴彈炮、155毫米榴彈炮和155毫米加農炮。“空軍”展示了高炮部隊的90毫米高射炮。
歷次閱兵臺灣軍力變化與發展趨勢
從臺歷屆“雙十節”閱兵可以看出“臺軍”由盛及衰的過程,國民黨剛潰逃到臺島時,由于美國的軍援,使其軍力大大增強,逐漸形成了對祖國大陸的裝備優勢。這種質量上的優勢一直持續了幾十年,后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及科技實力的增強,人民解放軍的軍力迎頭趕上并遠遠超越。上世紀90年代隨著歐美新的一批軍購和臺灣自研裝備的到來,臺軍綜合戰斗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從那以后幾乎沒什么變化,特別是陳水扁當政的8年,島內貪腐成風,軍購弊案不斷爆出,軍隊士氣低下、裝備逐漸老舊。
總體上看,現今臺軍武器裝備雖然部分質量較高,但數量有限。“陸軍”擁有各型坦克1849輛、裝甲車950輛,新老裝備摻雜,對外依賴程度較高,維修和使用困難。“海軍”擁有潛艇4艘、主要水面艦艇36艘,其中驅逐艦18艘。雖具有一定的電子作戰與反潛能力、指揮與火控系統的自動化程度較好、對空與對海作戰能力較強,但裝備來源眾多(現役艦艇多為美國、法國、荷蘭和自主生產)難以有效整合發揮整體戰斗力。“空軍”目前擁有作戰飛機899架,主要包括272架F-5戰斗機、100架IDF“經國號”戰斗機、60架法國“幻影”2000-5戰斗機和146架美制F-16A/B戰斗機(原有150架,后因飛行事故損失4架),整體性能和戰斗力較強,但自上世紀90年代服役至今大部分戰斗機面臨中期延壽和改進的狀態,若無法改進和升級,臺“空軍”機隊將大幅落后于解放軍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