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然而,中國古語也曾有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據歷史記載,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后,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厚贍養以報其恩;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盡管后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說懂得感恩的品質中國古已有之,然而,回看我們今天的中學生,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的照顧、理所當然地接受老師的照顧、理所當然地接受社會的照顧,卻不知感恩甚至充滿著不滿,他們的那顆感恩的心到哪兒去了呢?
一、中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1.就家庭而言,當代中學生是繼80后第二代富裕起來的一代,是第一代的獨生子女,享受著兩代甚至三代人的關愛,眾星捧月式的家庭生活為我們的中學生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同時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等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形成了他們“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這樣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自然是一種必然趨向。
2.就學校而言,雖然我國早就大力提倡并推廣實施素質教育,但是,學校教育“重學習、輕育人”的現狀也不容忽視,對于學校,辦學質量的衡量尺度,關鍵在于學校學生的成績,對學校、對家長、對學生自己來說,分數高于一切。并且,國家也從未將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這也是造成學校,社會德育意識淡薄的原因。
3.對社會而言,感恩教育同樣存在缺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大多數卡通、網絡、新聞媒體等公共媒介,往往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基本教育。
二、中學生“感恩教育”的探索實踐
當前的中學生,普遍存在沒有責任感,缺乏感恩意識的現象。對此,我們已經沒有理由去責怪是誰的責任了,必須想辦法進行補救,使攜帶著我們希望的這一代也能夠成為充滿愛心、傳遞愛心的一代人。對此,我經過摸索得出了以下幾點體會:
1.主觀預謀。也就是說,家庭和學校,都要從主觀意識上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主動創造合適的環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積極的引導。
家庭方面:父母要時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同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如節假日,家長可帶上自己的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照顧孝順自己的父母,回報自己的父母,潛移默化中教導孩子要孝敬父母,愛別人;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使其在勞動中體會到父母是怎樣掙錢供自己上學的,他們便會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
學校方面:要提高德育的力度,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從小處抓起,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可以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開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等,對同學形成正確的心理暗示。
2.見縫插針。要善于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時機在學生的心底播種善的種子,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培養一顆感恩之心。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
3.投其所好。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雖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往往心智還不成熟,比較任性,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這時候如果一味地要求他們服從于老師或家長的“感恩教育”,他們一般會產生反感的情緒,產生反作用。我們要學會融入到他們的世界,迎合他們的喜好,因勢利導加強對中學生的“感恩之心”的熏陶。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校外活動、文化藝術節、才藝展示等),貫之于感恩教育的因素,讓孩子在娛樂的過程中快樂的接受感恩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認同感。
4.大力表彰。社會、學校、家庭對于懂得感恩的孩子要給予大力的表揚,從而掀起人人懂恩、知恩、感恩的潮流。我們大家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從小到大,對于別人的批評我們可能淡忘,但是,對于長輩、領導的贊揚我們卻會銘記在心,從而更加積極的去做那件給我們帶來表揚的事情。中學生同樣也有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所以可以運用中學生的這種渴望得到別人認同的心理,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
總而言之,社會、家庭、學校都必需意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齊心協力地推進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作為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多倫多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