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自實施以來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有效落實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尤其高中一直是新課程改革的薄弱環節。而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適應性問題成為當前高中教師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論文通過訪談、課堂觀察的方法,對部分高中學校的教師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了當前高中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情況和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增進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教學適應性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教師 適應 教學適應性 新課程改革
隨著教學改革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持續推進,其間經驗和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各種潛在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從理論到實踐皆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偏離,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也遇到了很多不適應。這一問題在高中教師中更為突出。
一、高中教師對新課改教學適應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基本素質不適應
教師職業是一項具有專門性的特殊職業,教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才能勝任教師工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就社會各職業群體的學習情況而言,教師的學習狀況應該說是比較好的,但是,通過調查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在訪談中,就有教師表示:“雖然我們入職后也參加過培訓,但是這些培訓太理論化了,對我們的教學作用不大。教師是蜻蜓點水似的講解,學員走馬觀花式的聽課。到底怎樣適應課程改革,只有靠自己摸索。”說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教師培訓滿意程度不高。當前的教師培訓在內容上仍主要局限于對課程改革標準和新教材文本本身的解讀層面,對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考慮甚少。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師需要具備的能力正是教師過去在傳統課程中所缺乏的,而當下的培訓卻忽視了這種能力的培養。
2.教師心理的不適應
在當今社會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教師是精神負荷比較重的一部分:既要知識更新,又要做到道德楷模,既要完成學校安排的各項具體任務,又要應對學生家長五花八門、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要求。當前高中新課程改革是對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重大變革,對教師心理上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心理壓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熱情和投入,造成教師適應上的困難。
3.教師的教學行為不適應
通過訪談可知,尚有不少教師仍然繼續按原有的行為習慣安排自己的教學,也有的教師只是根據課改考試內容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但課堂呈現的教學行為仍沒有絲毫的改變。比如在觀察的一堂高一語文45分鐘的小課中,基本上是按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授課計劃進行的,師生互動主要是老師問、學生答。教師共提問25個問題,在學生回答類型中機械判斷題出現4次占16%,認知記憶回答出現7次占28%,推理性回答出現3次僅占12%,無回答出現10次占40%。在教師解答方式上,積極應答出現6次占24%,自己代答出現19次高達76%。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課堂教學,沒有考慮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幫助。學生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相互合作,課中只有小部分活躍分子發言,教師也沒有對沉默的學生加以指導,督促學生全員參與。
二、改善高中教師對新課改教學適應性的對策
1.增強教師的個性化培訓
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和經驗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教師的成熟一般是在任教十年以后,即便成熟以后,也有一個再提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培訓的內容要因人而異,避免千人一面。
2.激發動機
動機因素是一切行為的發動因素,教師要履行好自身需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首先要有強烈而持久的教育動機和工作積極性。激發教師職業動機,首先要激發教師隊事業心、責任感和積極性等內部動機,使教師具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具體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工作本身的興趣、自我實現的期望以及對學生的愛。
3.積極變革自己的教學策略
教師的教學策略是教師的知識水平、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等因素在教學行為中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教育教學策略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是制約教師教學成敗的關鍵。
(1)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創造和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教育教學活動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孔老夫子就已經教會了我們的。孔子能針對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應變的才能,這也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
(2)教學中要加強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僅是新課改的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現代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采取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質疑、提問、開放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注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要加強指向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
問題解決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新思路,它對于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自身就應該是良好的問題解決者,并且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指向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有助于教師的發展。教師需要逐漸發展成為有意識的問題情境創設者、問題解決的引導者和問題解決的激勵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將成為積極的問題發現者、主動的問題提出者和成功的問題解決者。
注釋:
①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284頁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
4.王立英.《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方法的適應性變革》[J].教育探索.2008(5)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充市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