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單邊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而新課程理念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那么我們的體育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理念呢?
一、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臺
學生雖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低年級的學生傾向于把教師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對教師的態度類似于對父母的態度;高年級的學生則往往視教師為朋友,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同時也希望教師是分擔自己的快樂與痛苦、幸福與憂愁的朋友。在體育教學中,只有建立這樣的平等交流平臺,形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才有保障。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培養學生的體育趣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系統地傳授體育基本知識、訓練技能、發展體質的過程,而是啟發學生、誘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練習,充分肯定學生的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技術、技能的學習不再是精講多練,而是教學手段、方法形式多樣化的聚集,必要的時候向學生進行適當的示范、表演、指導及歸納總結。不求規范統一,但求學生練習主動積極、創新求趣。利用互補性充分肯定和發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健康成長。
三、在教學活動的內容選擇上,應該靈活多變
體育教學活動內容原則上必須求穩求實,處理好系統知識與系列活動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科特點,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中樂此不疲。同時,教學活動中要考慮到本民族、本地區及城鄉的差異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充分開發、滲透鄉土課程資源,突出自己的特點。教學活動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開拓、敢于創新。
四、對學生的評價既要實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對學生身體能力的評判,而忽視了督促和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經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也忽略身體差異與體能的大小,這種方式不利于發現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不利于了解學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立自信。其數字式的分值往往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易造成對學生人格上的摧殘和扼殺。新課標提出了過程評價、總結性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同時又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對所學的知識、技能的了解和運用,重視參與性、健身性與娛樂性的統一。即客觀求實,承認差異,注重能力發展,使評價體系盡可能地反映出學生的情況,評價更趨于合理,這種較為客觀的“健康三維觀”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失為教改的一次飛躍。
在推進新課程的改革浪潮中,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自上而下已經形成一股堅實的力量,給我們的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場機遇和挑戰,我們別無選擇,要任重道遠,在新課程理念下更應該體現體育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慕菊.余文森.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學[M].(等待補充)
3.周正貴.希望[J].2005.(06)
作者單位:貴州省都勻市大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