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的實施,使學校和廣大體育教師在課程內容上具有很大的選擇性,為學校、教師積極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本文對開發、設計、改造現有運動項目、生活化體育教學資源和民族民間體育教材資源的開發設計進行探討,旨在剖析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設計中的“三大”難點,拓展廣大教師的思路,為全面開發和利用各類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資源 開發 設計 利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可以發揮課程資源應有的教學優勢,體現課程彈性和地方特色。”長期以來,廣大體育教師執行的是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體育教學大綱,已經習慣按大綱要求安排教學內容,布置體育場地和設施,配備體育運動器材,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如何設計改造現有運動項目、開發生活化體育教學資源、如何對民族民間體育教材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是廣大體育教師研究和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改造現有運動項目,適應學校教學需要
現代競技運動是當今世界體育的主流,其中的大部分項目都具有良好的健身娛樂功能,長期以來,一直是學校體育的主要資源。在實施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其功能尤存,不能因其已不太適應現有要求而全盤否定,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改造,開發、再利用。
改造現有運動項目,使之符合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可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一是簡化技術、戰術。例如在排球教學中,對傳球技術降低要求,只要不用雙手同時抓住球,都鼓勵他們繼續練習。二是簡化練習比賽規則。遵照有利于比賽活動連續進行的原則,盡可能簡化,降低難度。如,在排球課的設計中,考慮練習比賽不要求三次過網,比賽中斷太多太快會影響學生的練習興趣。三是改造場地、器材和設施。四是重組活動內容,如,用排球在籃球場上進行手球練習;用足球或籃球進行保齡球活動;用籃球或排球在平地上進行場地乒乓球的比賽等等,這些活動可利用現有器材和場地,設施,不需要再另行投入,并且使參與的學生有新鮮感,很容易激發練習興趣。
改造現有項目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改造目標要明確;二是改造思路要清晰;三是改造對象要明確;四是改造方案要適用;五是改造過程可調整;六是改造結果要測評。以上幾點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原項目的戰術、場地設施、裁判規則、裁判法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取決于教師對學習對象的了解程度,取決于教師對本校教學條件通盤掌握的情況。
二、開發傳統體育,弘揚民族文化
新課程以各個具體學習領域目標呈現在廣大體育教師面前,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從各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出發,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教材資源,將民間長期流傳的并深受兒童、少年青睞的一些體育活動,如踢毽子、跳繩、滾鐵環、抽陀螺、拾小沙袋、彈球、跳房子等“鄉土體育”教材化,使傳統的民間技藝性游戲轉化成有助于健身的運動動作技術,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活動的技能。
開發設計傳統體育項目要注意幾點:一是教材的系統性。一項體育活動要想成為教材,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要有教學目標、動作技術分析、組織教學形式、常犯錯誤和糾正方法、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以及場地器材的設置和要求,安全措施等諸方面構成一個教學系統。二是具體練習方法和手段還可更加豐富,只要技術熟練后,不少練習時間都可以進行“嫁接”“追逐跑或走”“足球的搶斷球”乃至小場地進行踩高蹺足球比賽,都可以嘗試一下。例如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有一項比賽叫“高蹺馬”,就是用踩高蹺的方式進行100米和接力跑。三是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一定要精心設計,有定量標準的反饋信息更容易提高學生持續性進取。四是安全教學問題。傳統體育活動多在鄉間流傳,規范性、安全性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體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選擇和利用時,要根據學校的地域特點、環境因素、學生情況進行選擇,可對一些內容進行改造,使之更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三、挖掘生活素材,創新教學內容
早期人類的生產勞動與生活技能是體育產生的重要源泉,體育要為培養青少年適應各種動作技能的需要奠定基礎,體育生活化成為實施新課程標準研究的問題。在人類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交通工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飲食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使得一些“現代文明病”逐漸蔓延。因此,將生產、生活中可借鑒到體育與健康中的肢體動作,改造成為教材內容,是人類理性的“回歸”,值得提倡。
將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的動作技能和情景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資源,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倉庫”,因其貼近生活,使學生備感親切而喜愛有加,可作為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且付諸行動的良好手段和途徑,應著力開發和利用。在開發利用中要注意:一是不要拘泥于體育運動所需的規范的活動形式和競賽規則,只要有利于獲得生活或勞動后的成功喜悅,對其動作技能、活動形式,在練習中不要作太多的規范要求;二是開發此類教學資源一定要注意要與時俱進,要多考慮將現代人的生活,生活勞動的內容和形式改編為教材內容,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三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平時加強對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動作多觀察并勤奮思考,不斷創編新健身、娛樂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四是在低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發此類教材,可考慮同時編配兒歌,讓他們在健身娛樂活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生活知識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的編選提出了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和性別特征,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習興趣,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有較強的時效性的基本要求。生產勞動是體育產生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現代人類提倡“回歸自然”、熱衷“懷舊”的今天,在體育教學中開發生活、生產勞動的資料,可謂獨領風騷。學生們在歡快的嬉戲中不僅能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學習目標,還能感知勞動的艱辛,體會完成勞動任務后的成功喜悅,與思想品德教育中培養勞動觀點的目標相契合。
四、結語
體育課程資源多種多樣,現有運動項目、生活化體育教學資源和民族民間體育教材資源開發是我們在教學中碰到、涉及最多的三項,也是我們實踐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重點內容,對這三大“重點”的開發利用有很多的方法,只要我們善于積累,用心去想、去做,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但不管怎樣,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中,教師應始終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實際情況出發,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展示教師風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開發與利用體育課程資源,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受、新的發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3.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機場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