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一環。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一堂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不少教師在備課中卻往往忽略了對作業的精心設計,設計的作業或簡單的重復抄寫,或機械的死記硬背,或枯燥的題海苦練,或呆板的知識仿效,或鉆牛角尖的偏題怪題。這樣的作業練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僵化了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產生,能力的培養也便成了空中樓閣。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作為個性主體的參與和體驗,并要求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反思、創造、合作、交流;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作業的布置也應該相應地發生變化,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式,寫十遍抄八遍的作業方式已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那么如何設計語文作業呢?本人根據個人的一些學習、思考,結合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談一談在探究性學習中如何設計語文作業,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作業的布置要面向全體,分層安排
一個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在一本教科書的情況下,布置相同的要求,勢必會造成有人覺得簡單,有人感到太難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應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分層設計,既滿足優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顧中差生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以此促進每個學生的最優發展。而作業分層,就是為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跳一跳都有可以摘到“桃子”,使作業處在他們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難有易的選答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作答;也可根據學生水平將學生分為ABC三組,設計不同難度的ABC三組題,教師可規定不同組的同學解答不同難度的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組作答,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也可以設計幾道附加題,會做的做,不會做的可不做;還可設計一些伸縮性比較強的彈性想象題。對分層作業的評價也不應建立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都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這樣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嘗到作業的甜頭,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形成作業上的良性循環。
二、作業布置要講究趣味,形式多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長久性。對于能吊起“胃口”的作業題目,學生一看就來勁。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時,應抓住“興奮點”和“熱點”。同時還要注意變換手法,布置多種形式的作業。如:課前布置擴展性作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結合文章內容,查找并閱讀相關資料,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布置延伸性作業,延伸閱讀有關資料,做一些探究,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可以設計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的作業,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改變學生片面依賴老師的習慣。可以設計應用實踐性作業,聯系語文實踐活動和實際應用,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可以設計積累性作業,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積淀,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能力。還可以設計練筆性作業,養成學生寫日記、周記的習慣,及時指導,定期講評,推薦參賽,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讓他們在練筆中獲得樂趣。
三、作業布置要重視開放,擴展空間
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應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充分得用課外語文資源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要從作業內容、形式、方法、檢查評估方式等方面全面開放,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求知空間。如學習了《金色花》之后,布置閱讀《新月集》《園丁集》中有關內容,學習了《紙船寄母親》之后,布置閱讀《繁星》《春水》中有關內容,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習了《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等文章后,可以讓學生摘錄寫景名句名段進行交流,也可以讓學生以《我眼中的美景》為題寫一段寫景的文字進行交流,學生可以寫看到的美景,也可以寫想象的美景。
四、布置作業要選擇恰當時機
選擇什么樣的時機布置作業看似無關緊要,但是如果運用得好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規的作業布置一般都是放在一節課快要下課或下課鈴響了之后。說者匆匆,聽者急急,不宜使學生形成優勢興奮,反而容易引起學生反感。那教師何不把作業布置的時間放在上課或課中呢?先布置作業再授課,首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信號——這是我要認真聽的,否則作業就完成不了。當老師說到有關內容時,學生往往會聽得非常認真。因此完成作業也就相對容易些。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作業完全放在課外,要課內課外相結合,避免課后大量作業擠掉了學生休息、活動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課外生活的單調也會影響學生生活的質量。乏味的生活,怎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怎能更好地完成語文作業?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蔡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