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讓數學課堂教學展現了一片新景象。教師也逐步的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改進了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地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本文提出了一些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數學無處不在,它是我們在生活上的必備學科,是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數學這門學科常常會與很多的定義、公式、定理、圖形打交道,還有很多的解題技巧和解題方法,在數學領域的思維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新課程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條基本原則,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我們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數學活動只是依靠單一模仿和記憶是遠遠不夠的,這也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主動思想,《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多年來學生都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下學習,使學生在潛意識上形成了聽老師講課,然后模仿老師的解題思維來完成大量練習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徹底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建立加強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才可以使學生面向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課程改革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更應該加強學習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習的內容和要求都是有區別的。
二、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投資
有教育專家指出:“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魅力,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感染。”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個心情調整,這是非常必要的。要收入了解和善于挖掘教材自身所蘊含的情感色彩。充分應用數學學科自身所擁有的魅力來感染學生、誘惑學生。數學學科應用非常的廣泛,貼近我們的生活,抓住這一特點,用恰當的方式方法把死板枯燥的數字、符號、公式、定理、圖形等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貼近生活。這樣,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其興趣,引導求知欲望的生成。從整體來看,無論是什么班、什么學科,是否是班主任所任教的課,班里學生的成績和其他學科都會較為優秀。這是因為班主任與同學們的相處時間要多,溝通也自然就較多。
三、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相同一個數學問題,同學們會做出不同的反映,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不盡相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所學到的知識,有一些可以只是表面的、不全面的或者是錯誤的知識,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經常地組織全班學生開交流會,相互評價,相互學習,補充學生在認知上的不知,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優化認知結構內化過程,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的模式,促進學生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思考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眼、耳、鼻、舌、身同時參與到學習中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積累,特別是增加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明晰的形象,這樣就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才能切身地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
1.讓學生多觀察。數學不像其他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一樣,學生在實驗中就可以直接看到實驗情況,得出實驗結論,但是數學也需要通過觀察來加深學習,比如: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論證過程,都需要學生多多觀察。
2.讓學生多思考。數學的很多概念都是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去體會,因此,數學這門學科需要學生多思考,包括:公式的提出與概括,題目解答的思路與邏輯思維的尋找,問題的分析,知識的聯系與結構等等。
五、重視培養學習非智力因素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參與機會,把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學生優秀學習品質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充分發揮思想品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能動作用,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現在的新課程教育的引導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斷的創新,力求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發揮出主體作用。在新課程理念概念下,我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念,精心地設計出有活力、有特點、科學的數學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07-27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趙小云,盧曉忠.論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的探究活動[J].數學教育學報.2006.3
作者單位:南溪縣羅龍鎮中心校